掌互通告诉你,市场中为什么总是有“迷之自信”的投资者?

2019-08-06 15:50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前段时间在某问答平台上,注意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金融、商业、历史,心理等这类谁都能聊上两句的话题下总会出现一群反对作者观点,甚至全面否定作者观点的人群出现,而在那些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需要大量专业术语和公式的话题下却鲜有反对和评论。

  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有些人老是喜欢唱反调呢?

  下面来解释一下其中缘由。

  不知道各位平时生活中是否有过这类心理:这老板什么都不懂,什么事也不会干,要是我来公司早就五百强了;这作者写作水平也太次了吧,这也能得奖,要是我来肯定比他写的好;这设计水平也敢收钱,白给都没人要,我分分钟扔出一个更好的;这政策也不知道谁拍屁股就想出来的,我都知道需要考虑到的东西,他们就没脑子;不就定投吗,不就低买高卖吗,不就分析分析数据吗,我来我也会;

  想必大家就算不曾有过这种想法也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吧。这种心理活动其实就是“达克效应”(D-K effect),也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事实上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通常是指那些基于自身认知而做出决定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对自身认知充满自信,严重高估自身实力,进而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然而达克效应除了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外,还会有低估评价他人能力的表现。就像很多人对于他人的取得的成就和优秀的表现常常嗤之以鼻,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则高声颂扬,即使失败也要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为何会出现达克效应呢?

  首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只能通过比较才能反映出来,而一个人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相对低能的领域中,往往缺少对这个领域全面的认识,也就无法理解更高阶层的领域,也就没办法明白别人所作出的决定和更为高等的想法,所以很多人无法认识到别人究竟厉害在哪,就会产生对方也不过如此的错觉,就会产生一种迷之自信,所谓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也是如此。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提到相关问题,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只倾向于自身好的一面,而否认坏的一面,所以常常会高估自己,低估他人,产生错觉。

  就像看待富二代和官二代时,人们往往只认为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只在于财富和权力,加上新闻上只会见到那些坑爹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这些“偏差”,以至于给人一种大家唯一的差别只在于金钱和权力,殊不知人脉、努力、阅历、知识同样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正是由于对事物认知的不足就会不知心存敬畏。在投资中同样存在这种对市场不敬畏,不理性的投资者。

  刚刚进入股市的新手,常常在学习了一些基本面,技术面等股票基础知识,了解了证券交易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后,就认为掌握了金融证券所有的知识,就火急火燎地投身于证券市场,特别是在通过操作获得部分收益后,更是不把市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可以超越任何投资者,甚至超越索罗斯巴菲特。

  不敬畏市场的投资者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教训。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的旋涡,无论是谁都无法避免。雷曼兄弟的倒闭,美林证券的被收购,摩根士丹利变身银行控股公司,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投行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何况初出茅庐的我们。

  只有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策略,不断强化自己的投资心理,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有可能实现稳定的收益增长。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