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是一门什么样的专业?

2020-06-20 17:15

  本问题被收录至活动 「十万个是什么」 中。 「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哪些? 开设院校及专业排名是怎样的? 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如何? 活动时间:2019/05/20-06/20 活动规则:大于 200 字的客观事实定义,且注明可信来源,创作时间在前的优先采纳。 活动内容:欢迎参与活动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优质内容将有机会被收录在话题中,同时还有机会获得一份精美的知乎周边礼物。更多相关问题请进入活动文章了解。 本问题将作为 「…

  以下内容十分冗长,完全建立在我于北大哲学系的学习和见闻为基础,不保证客观,也不知道面向谁(可能可以启发一些或许对此有兴趣的高中同学?),甚至可能包括很多错误(毕竟只是一个刚写完毕业论文闲着没事的本科学弱)。

  就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体系下的专业这一意义上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复杂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是专业对象难以定义——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本身就难以定论;国内的哲学老师常常从词源角度追溯到古希腊,将哲学描述为爱智慧活动之类,但这对许多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启示意义——甚至当代一些重要流派,一概否认回到古希腊、回到先人这种学术理路和解释方式。其二是学科内部分支复杂这一现实状况。此外一点,在我国,这一问题更加复杂,是因为我国主流学界与对哲学学科影响力最大的西方主流学界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我将首先就第二点进行一定说明,并由此深入到第三点;在这些说明结束后,相信读者将对第一点产生直观的认识。最后,我或许还会就一般性的,哲学本科学习的意义与收获作一些评论。

  我以常在国内学科排名中获第一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院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状况为例来进行一定的说明。在北大哲学系下分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逻辑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道教与佛教研究以及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这几个教研室;后两者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即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因政治压力被迫合并,此处不提。总之相应地,在学生基础课中,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等必修课程。这首先令我们粗浅地管窥了哲学学科分支的多样性,然而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则将令我们对这种多样性有更新更深的领悟。且不论这些分支在彼此眼中有时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例如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常受质疑,逻辑学者有时讽刺其他门类的逻辑不通等;单从这些必修课中最为基础(往往被安排在大一、大二首先修习)的三大门课程,即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入手,也将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我这一届的课程计划中,西方哲学史必修课达6学分。然而据老师声称,以及从前出版的随堂阅读资料显示,上个世纪的西哲史课程量换算到今天,将超过10学分。哲学史学分的减少,一方面伴随着其他门类课程量的增多;另一方面则是哲学史自身的意义在今天愈发受到挑战。在国内对哲学史和人物研究还占据大头的当下,国外学界的主流却是就一系列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展开直接的讨论。这直接体现在我系对哲学导论课的改革上:

  往届的哲学导论课,往往是老师选取中、西哲学的传统经典著作,带学生精读、讲解,这也体现了研究人物和著作,对其进行解释和重构作为我国哲学界一项传统且重要的研学方式。然而前几年教学改革后,哲学系开始同时设置两门哲学导论课,学生自选其一;其中一门与往届相同,另一门则完全以问题和学科为导向:如善恶与神-伦理学、身体与心灵-心灵哲学等。后者的问题导向,恰恰是西方学界的主要理路:以问题为中心,直接就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反对“诉诸权威”或预设先哲的文本有任何超出字面之外的正确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声称哲学史并不是必要的研究。我的一位出身于北大哲学系传统教育的老师也对此产生了很大动摇,现在他也在鼓励学生以哲学论证与问题思考为核心、而不是仅仅去重述人物思想。

  这种不同明显地显示在两门哲学导论的参考书上。传统哲导的参考书不外乎《第一哲学沉思集》、《理想国》、《孟子》等;新哲导的主要参考书则是内格尔的《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作为入门书籍,二者确实典型的表现了两种“哲学”学科的研究或运行方式。前者关注历史上的各个哲学家及其著作,试图解释和澄清文本,为每个人的学说建立起完整融贯的哲学体系;这样做时,不仅需要进行逻辑的论证梳理工作,还可能涉及到历史背景研究、修辞解读和阐释等其他工作。后者则直接面对一系列的专题问题,这些专题问题实际上是当代西方学界的不同哲学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黑客帝国问题-怀疑论-知识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神学与伦理学)、行为的对错如何被规定(伦理学)、心灵与肉体有何关系(心灵哲学)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通过论证来进行的,所谓哲学论证(argument),简而言之就是从前提命题推出结论命题的整个过程,一个好的论证需要做到有效(valid,可以理解为形式上合逻辑,如【a→b且a,推出结论b】就是有效论证,亦可表述为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不可能为假)且可靠(sound,有效且前提为真,这也意味着结论为真)。这样一种演绎论证的理路,在我看来有一种将哲学学科建设为“科学”学科的意向:基于统一方法论,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开展研究。

  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存在的流派之别。当然,这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是这里提到的西方“主流”主要是指受分析哲学传统影响下的英美哲学,但国际学界的“主流”实际上包括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阐释学传统二者的对垒(世界哲学年鉴,1991:30)。对后者我的了解非常有限,就不过多叙述了。但虽然哲学系专开的(本科生)现象学课并不很多,然而许多中哲老师和外系(中文、艺术等)老师的学术理路看起来却都秉持着现象学的方法论与理论。事实上,我有限的现象学知识也都是来自于这些非现象学课,也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吧。其二是,当这些当代学科讨论也积累起相当数量的文献、历史资源后,再次出现了如何对待这种新的“哲学史”的问题;不过若要以科学为范型则这一问题也不难回答:过去对问题的讨论便是“理论成果”,在这些成果基础上指引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这种思路正体现在当代许多哲学导论书籍的编写、叙述方式上。其三是国内哲学界的状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近年来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学术会议和活动越来越多,新入学的研究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这些方向;我系新开的哲学阅读与写作课程,也开始向新生教授论证导向的哲学思维,可能数年之后情况便会有很大变化了。其四是,各分支学科的情况各有不同,上面的问题主要还是就西方哲学而言的。

  以上的内容并不保证全部正确,因为只是我站在学生视角,基于在北大哲学系的经历与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经历,所产生的相关认知。另一个原因是,每个哲学系都不会专门向学生讲授“当代哲学学科概况”。譬如在课程教授方面,一个哲学史传统下的哲学系并不会说当今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哲学做法,而是默认哲学就是这样来做的(但如果主动去问老师,老师或许会愿意说更多);一个分析传统下的哲学系,也不会主动讲授在分析传统之外的其他路向(这是在北大和多大两个大为不同的系里听课的感受)。

  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也是在我行将毕业时才逐渐产生的。或许正是因为我并没有在本系学习中找到可以深入的兴趣点,处在一个游离的、左右顾盼的位置;反而是在出国交换后才逐渐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由这个问题本身引发的思考,以及基于此而同老师、同学的交谈,才使我产生了上述的一些认识。

  抛开这些不说,我仍旧认为,哲学学习对每个人都有殊为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是方法论上的:哲学对概念的澄清和对逻辑的细致要求——这是各派各分支的哲学所共享的,对逻辑错误与陷阱的警醒,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和社会的争议中作出更为精确地认识和评判。并且,许多哲学问题或者论证的基本结构,常常可以为我们思考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基本的参照框架。此外,对一些哲学理论的学习,也多少会影响到我们对待个人生活、社会乃至于生命的态度。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她最大的历险和最复杂的探究,尤其是在一个传统失语的多元的现代社会语境之中,尤其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权力体愈发巨大、个体愈发渺小的时候。不同的经历和境遇会给人以不同的思考,但对于其中那些更为根本的、或许我们自己并无意识去触及的问题,哲学已经替我们提出了问题甚至给出了解答——尽管这往往不是最终的答案。例如,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就为我们对待个人生活与对待政治生活(如果这还是可谈论的)提供了可以凭借其思考的理论资源和思考方式。

  毕业的时候答这个问题,还是挺有象征意义的,h无悔入哲学门,终究是要感谢她的——即便不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或者,暂时不会吧)。

  我觉得本科学生学习的内容粗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知识和技术。 知识的部分在哲学里就体现为一些史实,那个哲学家什么观点,互相什么关系。但仅有知识只能是一个人成为哲学史专家而不是哲学家,在英国读书我感觉这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 技术则是重点,知识的准确和足量掌握的基础上,做哲学的“技术”才是分水岭。

  基本上哲学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就是做argument,相当于对于一个事物有一个固定的立场,然后用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及与反对观点辩论。这个方法就是逻辑学。但是逻辑学也分为多种,粗略来讲就是informal logic和formal logic,前者其实可以算是常识性逻辑,后者则是符号逻辑。

  所以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基础的就是用正确的逻辑,以简单清晰的语言,来评价与思辨问题。

  这些问题的内容则来源于历史上的哲学问题。一般选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但学校总是会强迫你都涉及到)。就内容的分类来讲,我觉得可以用kings的课程安排来简单展示一下:

  我觉得现在已经很少见“大陆哲学” “分析哲学”这种二分法一刀切的了,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介绍课程设置的思路。kings这个课程安排可以出:

  A 是哲学史上重要的基础性的哲学思想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内容基本上大概都是大量原著文本阅读和基础性概念的分析,

  B 里面则是涉及实际问题,和政治学,社会学相关的哲学讨论,这里面则很可能涉及一些具象的实际案例(比如伦理学讲讲自杀堕胎安乐死,政治哲学讲讲自由民主,通过不同的哲学理论来对这些问题攻击或辩护)

  C 则是这些年,尤其是美国,的比较算是主流的内容,由传统英美分析哲学发展而来的,可以适用于探讨很多前沿的科学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哲学。或者具体学科的哲学问题,数学哲学,物理学等等。所以这一组里面的内容对逻辑学非常强调。

  而能够看到其实kings对大陆哲学的设计还是很少的,ucl更甚将尼采索性归在了欧洲文学系。

  这张大三的课程安排里就能看出这个学校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了,涉及了尼采,存在主义这些在分析强校可能都不会上一丁点的课。其实感觉英国大学不会想要涵盖这个学科的全部内容,有的时候更多的是有什么老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课,而不是说因为我们开了个哲学系我们就得把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讲一个遍。不是这样的,老师今年高兴开一个瑞典不知名哲学家的课就开,今年语言哲学不想开了就不开(这是真的)。

  可以看到大二的课程和大三的课程区别在于,大二是笼统的在一个领域里串讲,真的是串讲,一周一个话题,大三则是开始就某一个哲学家的某一个思想来进行深入研究。(大一就非常基础了,就逻辑学和一些非常浅的导论和哲学史课)

  所以我觉得在uk读哲学,最主要的是在选校阶段就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学哲学的出路蛮多,加上很多学校开的都是combined course(相当于美国双学位),我看了比如Essex这种大陆系校有philosophy and religion/law/human rights,这都是输出未来的人权活动家,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的;像ucl有philosophy and economics,lse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出来做科哲或者做具体学科都可以,华威曼大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爱丁堡cognitive science Ma 都是可以继续走心理学路线或者认知科学。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比如牛津PPE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我觉得做政客做政策研究都是可以的。但这一切都是基于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去做选择。

  其实摸着良心说,哲学系还是比较轻松的。就说白了划水不是划不过去,但是拿高分也不容易。

  像是我一周的课满打满算九个小时,三个modules,课程形式分为两种,lecture和seminar。lecture两个小时坐着听课,seminar是小组讨论。

  一个学期一门课两个作业,一个考试。作业是两千字左右的论文,挑一个问题写就行。考试是开卷的。也是挑一到两个问题写1000字左右一篇的临场作文。

  从feedback上就能看出对一个学生考核的点在哪里了。通过阅读和经常锻炼写作实际上不难达到一个2:1的要求(2:1是60-70分,我们老师说,从uk哲本来讲高分2:1几乎能申到所有不错的uk MA项目(牛剑可能还是要一等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专业似乎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专业,本科四年学习完对于工作也没有帮助,甚至可能还会“思想出了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哲学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的理论人才以及具有广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原典阅读与独立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直白点说,哲学专业更多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处理事情时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它不像理工科院系教你一套固定的公式方法,也不像中文、历史、考古等文科院系教你客观的认识历史,即使在教授哲学史的过程中,也是混合了对于其思想的理解,这一点纵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期末考试时或许你就会有深刻的印象了。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一级学科)一个,即哲学类专业,共有4个专业(二级学科),分别为:哲学(010101)、逻辑学(010102)、宗教学(010103K)、伦理学(010104T)。在研究生阶段,还将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以及管理哲学等方向。

  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哲学专业。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A+等级的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A等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A-等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其他著名院校还有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等,这些学校师资雄厚,开设课程丰富,平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更能引导你的兴趣和学习。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哲学系,如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这些偏向理工类的大学。

  以北京大学为例,哲学专业本科阶段下分哲学方向(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与宗教学方向。

  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是不同的,哲学方向包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而宗教学方向则是以宗教为主,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为学习内容。

  全系必修课程主要有哲学导论、宗教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新生对于哲学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知道哲学史上有哪些著名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内涵,如哲学导论就会以《理想国》作为教材来介绍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这些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

  哲学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类、哲学基础类、中国哲学类、外国哲学类、逻辑学类、伦理学类、美学类、宗教学类及科技哲学类,具体典型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知识论、现代西方哲学、现代逻辑基础、伦理学导论、中国宗教史、科学哲学导论等。这些课程是在大致了解哲学之后会学习的内容,是对哲学方向的进一步划分,如知识论属于分析哲学方向,现代逻辑基础属于逻辑学方向,伦理学导论属于伦理学方向等,实际上是对研究生方向的初步了解,以便你在读研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宗教学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哲学类、宗教学基础类、基督教类、伊斯兰教类、佛教类、道教类、宗教史与现状类,具体课程有伊斯兰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等。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小的专业,其中开设的宗教学专业又是小中之小,但是如果你对宗教有兴趣,有志于研究某一个宗教,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哲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大多选择继续学习,或出国深造,或国内升学,攻读哲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硕博士学位,直接就业率较低,如北京大学哲学系2016届毕业生42人仅有6人选择就业。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增长。典型的就业单位如: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人民日报社、中国政法大学、苏宁云商等。

  进入哲学专业并不是就一定要从事关于哲学的学术研究,在本科阶段你可以选择修双学位,但本专业的学习会让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解决问题时更容易找到最好的方法。以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很好的帮助。

  我的本科专业就是哲学,一级学科的那种,本科已经毕业一年,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见闻供大家分享吧。并不一定完全准确,欢迎各位斧正。部分内容摘自专业课课本和笔记,参考内容以文中标注的为准。

  提到哲学,往往会有人想到一些莫♂名其妙东西或者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这类政治课的内容,亦或是黑格尔、尼采之类听起来就高大上但是并不懂具体是谁的思想家。

  哲学专业(Phil)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根据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我国学科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级别。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这一学科门类下仅设一个哲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宗教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专业“一般是指的高校开设的哲学一级学科或是下设的八个二级学科的专业。要提一点的是,近几年考研挺热门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并不属于哲学专业。而是法学大类的一级学科。在专业内容上,与哲学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交叉,但在学科划分上两者并不相同,在录取分数上有差异,希望各位准大学生/准研究生们注意。

  哲学的学科内容大多深邃而广泛,很多时候只是哲学家的名字(比如苏格拉底)为人们所知但哲学的知识不为人们所知,所以比起法学、经济学之类的专业,虽然同样是一级学科,哲学对大众来说很陌生。以前与他人介绍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我经常要颇费口舌的解释一遍上述内容。再后来,为了节约时间/不浪费口舌,我常常谎称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简单来说将来会做政治老师之类的说辞来回应七大姑八大姨的追问。因为相对于庞杂的哲学知识体系,大多数人对哲学的认知都来自高中学习政治时读的《哲学与生活》的那本课本。

  绝大多数人对哲学知识的初步认识都来自于高中政治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许多论述都是恩格斯写的)的一些基本的介绍,无外乎是主客二分、矛盾、辩证法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论断。很多高中生会对分析某个题目中某个事件到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是特殊性这类简单的思维游戏乐此不疲并在之后高考的选择中义无反顾的选择哲学专业(比如我)。但在系统的学习类哲学的专业知识后才发现大学四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只能算是这个专业的通识。至于高中所学到的那些知识,把高度抽象的哲学原理套用到具体事件上本身就偏离了哲学的学习方法,高中的哲学课程顶多算是在未来的准大学生中普及一下唯物主义世界观罢了。

  例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结论,在高中的课本上仅有几句话的解释,在专业课中这是一个小结的分析。

  [3]哲学确实是如高中课本上所说,是一个”爱智慧“的学科,但是这种爱智慧并不是想某些卡通人物一样总是思考问题,然后在头上冒出一个电灯泡,之后再用一个精妙的方案解决问题这种发挥聪明才智的过程。

  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追问,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爱智“的哲学把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就此而言,对”自明性“的分析,者既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4]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把椅子,大多数人会用”椅子“这一概念去描述他面前的物体。但是如果分析”概念“这一问题,我们就能够思考是先有的椅子的概念还是先有椅子这种东西,我所认为的是椅子的物体是否与他人所认识的相同。如果我们把椅子定义为有四个腿的物体,那么如果我锯掉椅子的一个腿,眼前的物体是否还能称为椅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体现出哲学有众多的研究方向,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很多哲学家还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周易》到王阳明,再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许多中西方哲学家都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于是给后人(主要是哲学系的学生们)留下了丰富的(非常多的)哲学思想(要背的东西),使我们能够在千年百年之后依然能够与他们分享智慧(考试要考,闭卷的那种)。

  哲学的专业知识过于庞杂,以至于无法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想要了解具体的哲学流派研究方向或是相关知识,推荐本问题的另一回答:

  就我的学习经历和见闻而言,本科专业为哲学的话,专业课包括:哲学概论、八门二级学科的通论(有些重点课程还要上多次,比如中哲要分两个学期学习,西哲除了截至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还有现代西方哲学等)和一些和哲学知识相关的课程比如心理学(有些哲学名词比如:概念、认知、主题之类的必须要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来了解,所以心理学就在我们大一的课程中)、微积分、统计学等。据说在我们之前的几届还需要学习物理和化学(毕竟一直到近现代科学和哲学依旧有紧密的联系,笛卡尔、马赫等许多人都是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不过因为近几年哲学大多是从文科招生,颇高的挂科率使得系里面调整了策略,把之前必修的物理化学删掉改成了一门《科技概要》的课程。此外,也因为我们学校的哲学系属于公共管理学院的缘故,我们的专业课也包含了一些管理学、经济学甚至是统计学的内容。四年下来,除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泰勒、马斯洛、边际成本、相关性,这类词汇对我们也不算陌生了。

  在学习方式上,哲学专业主要以讲课为主,老师们首先要向学生们教授哲学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会伴随有提问、讨论、总结等环节,许多专业课也要求我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结组或单人的上台就某个主题做总结,所以四年下来,我的PPT技能倒是长进了不少,总的来来说,课堂是比较灵活的。当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讲课,哲学专业也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课程,比如每个学习基本都会有专业专著的导读类的选修课(比如《论语》、《坛经》、《理想国》之类的)。这类选修课有的是要都专著然后分享心得体会,也有的是直接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原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专著导读课,老师忘我的朗读专著以至于忽略了下课的时间,直到教学楼的保安过来催促我们离开才作罢。也有统计学、经济学等偏实践的课程,我们顶着太阳去发问卷,然后在之后的一节课,一个班的人在机房里录入问卷的情景已经令我记忆犹新。因为我的本科专业就是哲学,并没有划分到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所以课程上比较均匀,和一些其他学校同专业的人攀谈得知有的学校可能会个重应用些,也有的会重理论一些,还有的是直接偏向某个方向。例如有的学校本科就直接设置中哲专业,他们的课程就更注重经典原著的学习,甚至还有书法课程。

  一般一是在本科专业中就设置哲学专业并招生的,此类学校一般为综合性大学或者文科类大学,大多数是211学校,有独立的哲学系或者哲学学院(有的学校哲学系规模不大但是历史悠久,哲学系可能会归属于公共管理学院等文科学院)。这类学校的哲学系大都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并且会招收哲学类的研究生。当然这类学校中也有例外,比如山西大学不是211学校但是有历史悠久的哲学系,而且在哲学系之外还有一个学院级别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这和科哲是山西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不无关系;再比如华南师范大学设有中哲、科哲、西哲等多个哲学专业,但是却分属不同的学院。

  从2017年到2018年,受到一些国家政策上的影响,一些哲学系规模不大的学校实施了把哲学系并入/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计划,比如广西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评判,有利有弊,各位自行判断。

  除了上述的一类开设哲学专业的学校,还有另一类学校也开设哲学专业,但主要是研究生,专业不是整体的哲学而是哲学的某个二级学科。这类学校会在学校的文科学院中开设和自己优势学科有关的哲学二级学科的研究生专业,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中哲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这类工科学校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科哲的二级学科,这些哲学专业因为不是很知名,所以在考研中比较欢迎调剂生,是想考验上岸的同学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专业学习,具体利弊,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纸面上的就业率数据和薪酬水平对于哲学这种学生规模不大的专业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在就业率的统计中,考研并且考上的人是被归入已就业的范围内的。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考研率是很高的,例如今早我从本科的群里得到的消息,比我低一届的哲学班的考研率是65%(考上的)。在其他学校,这一比率也不会低太多。另外,哲学系的辅导员和其他专业的辅导员一样,在毕业前都在用各种方式催促学生去找工作,甚至包括鼓励学生去一些不稳定的私企或者事业单位的编外工作等可以解决第三方协议的方法。真正在毕业后马上就找到一份能在知乎中拿得出手的工作的任寥寥无几。对于一个30多人的班级而言,一两个人未就业就能使就业率骤降。

  同样,根据一些传言,哲学系的毕业生进入政府工作比较吃香。由于我们本科哲学系70年代的一位毕业生是省级的一把手,因此经常有学校学院领导以此来鼓励我们进入政府工作,希望我们能平步青云,为校争光。虽然我我不否认哲学专业所培养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写作、演讲能力对于在政府部门中的工作有极大帮助。但是70年代的大学生平步青云的概率比今天要高得多,这和专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恐怕要让老师、领导们失望了。

  真实的情况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除了专业课略有不同以外,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上公共课、体育课。上各种选修课刷学分,也经常打听各种消息选给分高的课程来提高绩点,以希望能够在未来能够有一份好看的成绩单。有人参加各种比赛拿奖状,也有人学习外语、舞蹈、化妆甚至是硬件开发一类的技能来当作职业备选项或是主业。班级里同样存在立志学术的学霸和只想混学历的学渣。有人会报第二专业并且跨考其他专业,或是考公务员、教师资格证等一切能够为未来增加筹码的考试。毕业之际,有人考研/保研去了心仪的名校继续追寻学术/学历,也有人参加公考或是参加选调生成为了我国庞大的国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一个正在抗洪前线奋斗的基层选调生同学昨天在微信上这么和我说到)。也有人想法设法找到了国企/高校辅导员一类的铁饭碗,早早的把自己的人生放到了预设的轨迹,还有人看透一切,回家找了份普通工作享受生活;当然也有人考研/考公名落孙山,在被就业之后依旧准备明年再战的。总结来说,哲学专业的就业面不广也不窄,因为他们没有被束缚在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用君子不器来形容他们非常合适,基层公务员、企业党建、基层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文字编辑等这类需要一定文化素养的职位都挺适合哲学系的毕业生的。

  关于发展前景,我相信能够真正理解、学会哲学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从哲学的知识中获益,不论他是否是是哲学系的学生。但从比例上而言,哲学系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这种人,在哲学学习中所培养的批判思维、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大多数工作岗位中都能使人受益。从我的见闻来看,大部分哲学系的毕业生都能在毕业若干年后过上安稳的生活,有的人还能获得一定的官职或职位,或是开创一定的事业。也有人碌碌无为。但整体上都还过得不错。

  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人,能够通过我略显啰嗦的论述,对哲学这个专业有所了解。对我们既不要敬而远之,也不要指指点点,我们只是选择了这个专业,仅此而已。

  上述回答基于个人经历整理,适用于国内的情况,国外的哲学专业与国内的哲学专业在就业前景、知识体系上略有不同,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哲学专业和思政专业确实不是一个专业,在学科大类上就有区别,课程体系更是完全不同。所谓的相似是,所学的知识有大量重合,例如我们所学的西方哲学课程的内容是出现在思政专业的xxx哲学批判类课程中的。但是因为知识内容上的相似性,所以在考研的时候,经常出现两个专业互相跨考的情况,老师们一般会把思政、哲学专业的学生当作本专业考研的对待。

  关于了解更多哲学知识,有很多种办法,在知乎上找相应的回答,阅读专著论文或者网课都可以,这里安利一下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

  其实就小编就读的感受而言,马哲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复合和高级在本科阶段也根本谈不上。个人理解,哲学专业,其实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院式的哲学思考,并教导学生如何进行严密地论证的专业。本科阶段的哲学其实主要是研读中西方哲学史,基本哲学著作,将学生导入哲学大门。是培养基本的思辨,论证,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十分看重学生的论证能力。

  哲学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学科导论,哲学史以及哲学名著导读为主。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导论和哲学史,和一些最基本的名著,大三大四开始就没什么必修课,以选修读名著为主。难度由浅入深。(中大哲学系哈)

  · 名著导读:《论语》,《理想国》,《老子》,《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时间》等等等等

  大学的哲学课,跟高中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哲学课为你打开从古至今各个思想家绚丽多彩的脑洞,让人大开眼界,完全颠覆我们平时想问题的方式。

  平时学习的话,主要以阅读,讨论为主。考察也是读书报告和论文。看上去算是比较轻松的专业,但是要真正写出好的论文,真的需要大量阅读,戒掉浮躁。由此观之,哲学系比较适合热爱阅读,热爱思考,偏内向,不太热衷于社团社交活动的童鞋。

  有一句话说,不同专业会塑造不同的思维模式,深以为然。哲学专业给我带来的,更多是哲学的思维模式,与我们平时看世界的角度大相径庭,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深远的影响。

  哲学使人理性。在面对一篇极富感染力的商业软文面前,我们哲学生会通过逻辑分析理性地判断文章是否有达到论证效果……

  说实在点的,学哲学过程中还可能需掌握英德法希伯来等多种语言……很多哲学生后来是靠语言翻译找到饭碗的hhh

  如果家境真的比较勉强,是会有一定阻力的。1.如果想走科研,至少需要读到博士,即使有奖学金支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2.如果想本硕就业,就业起点的确会比较低,可能只能做文秘,行政的基层工作,慢慢往上做。当然如果喜欢当老师也是不错的。如果是综评比较好的学校,就业率还不成问题,不够好的高校,最好就不要考虑了。

  读哲学和读哲学专业是两码事。喜欢哲学也不一定要读哲学专业呀~读哲学需要的是一定的天赋和一腔热忱的好奇心,但读哲学专业,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最好还是有一定物质基础加持。

  ALL IN ALL~ 小编在这里总结,哲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学科,不过,想要完全感受它的魅力,你需要如下装备:

  CGRG · 聚集来自全国各地985-211高校的学长学姐的高考志愿填报研究中心

  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研究”,另一种是“哲学史”研究。

  所谓(1).哲学问题研究,就是处理一些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中的论题。工作的方式是,就一个问题提出你自己的论证。比如你到底在知识论中辩护怀疑论还是实在论,在心身问题上你持物理主义还是二元论,在伦理学上你持功利主义、义务论还是元理学。你为哪种进路辩护,就去修正和推进相关的论证,提出一个新的论证版本。这是现在主流的哲学研究的工作方式。

  (2)哲学史研究就是处理历史上的哲学文本,要么是(2.1)了解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史背景,讨论哲学概念和观念在历史上的流变,这是比较偏思想史的研究。要么是(2.2)对哲学文本中的内容进行重构论证,提供自己的解释进路。这种方式不那么要求你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本学院下辖的哲学和逻辑学两个学科,从答主主要问的哲学专业来看的话,主要还是一门培养学生关于哲学史的知识与哲学的思考方法。

  看似最书斋的学科,实际上需要最社会的体悟。感谢哲学,让我有了一种独特的体悟世界的视野。

  哲学是社科之母,之基石,对吗?中国哲学成果并不多,儒道二家为主。西方哲学有明显沿承性。他们从存在,自由,出发,回到存在,自由。

  不能回复哲学是什么专业。但哲学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得独立思考,才能入哲学圣堂的台阶。

  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为多科性大学,有代表性的院校是北京大学、中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约40%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约5%以下的毕业生在机关就业。

  哲学本科专业可以说是由各类与哲学相关的课程所组成的,如逻辑学、宗教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等。

  若老师愿意课堂则可像古希腊圣贤与其学生或者友人讨论时的场景,谈话重点落在‘人’上,谈人心、谈人性、谈灵魂、谈自由、谈平等、谈正义、谈爱情、论证上帝的存在等等,也常常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之碰撞、对峙、交锋,常引起阵阵火光。彼此说理、以理服人、能论证说清的是高手,不服不要紧,再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

  哲学专业,是让你迈入绚丽大千世界的不二法门。但不可止于课堂,课后阅读也尤为重要。多久了,我才真正读进去一本书、跟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前行。此感觉妙哉!

  哲学之大,不知其几千万里。世界嘈杂,哲学是一片看似安静却丝毫不平静的海。遨游其中,我将无我,不负我。

  哲学,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不明觉厉的学科。很多人会对哲学有一定的误解,要么一些人觉得哲学是“玄之又玄”的,要么一些人觉得学哲学的人都有点神经兮兮。因为不了解而存在偏见,只有了解才能消除偏见。哲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呢?哲学,philosophy, 从词源上来说是“爱智慧”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的一门学问。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通俗来说,人处于社会中需要一定的处世智慧与生存智慧,面对纷繁的世事变化与因果关系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辨析去判断去做出有逻辑的推理,甚至个人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选择,这些都可以从哲学中得到答案。

  大学里的哲学专业都会开设哪些课程呢?通常来说,哲学这个专业大类下,会分为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二级学科。学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而且各大高校的情况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此不做赘言。但不论是中哲还是西哲或者是逻辑学,但会包含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这三门大类课。所谓大类课,也就是说这三门课程是大一大二学生不论二级学科的具体分类都必须学习的课程。有了这个基础,再去深入学习各方向的专业课。

  开设院校及专业排名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哲学学科的排名估值结果如下:

  北京大学及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及南京大学,其哲学系实力一直领先,在其哲学系里也聚集了一大批具有知名度及前沿研究成果的哲学专家及教授。另外,这些高校也都与国外高校及哲学前沿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可以学习到更为前沿的哲学思想。“理不辨不明”,对于哲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深入交流并讨论争辩,才能推动思想往前一步发展。就业前景及方向很多学哲学的同学都可能遇到过这种困惑,不知道哲学系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其实哲学系的出路也有很多,如对哲学有着终生的浓厚兴趣,可以走学术的道路,继续读博,留在高校任教。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留校任教,那么其他可从事工作都有哪些呢?首先,可在新闻媒体、企业公司等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研等工作;其次,也可在工商、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从事文案策划、营销宣传、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当然,很大一部分哲学生会选择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如文教事业等,从事宣传及行政等一系列工作。

  以上仅供参考。若有不符之处,希望获得指正。希望可以为即将高考、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加油!

  就此问题“「哲学」专业是一门什么样的专业?”来回答,我仅谈英国部分我了解的情况:

  三是逻辑类的课程,基本上所有学校都会开设至少两门逻辑:一门入门一门进阶,部分学校开设数理逻辑的课程,也有部分学校开哲学逻辑。

  据我所知,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哲学本科专业,我所知的例外是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当然每个学校的具体programme structure不尽相同,如牛津大学只开设组合的哲学专业,LSE的哲学专业有不少科学哲学的内容。

  哲学专业的排名和具体不同领域的排名可参考Philosophical Gourmet,不过它可能对于研究性的项目更有针对性。不如直接去查一查faculty和课程设置,适合自己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