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自学哲学的人真的不能达到哲学学生的水平吗? 喜欢哲学但一直觉得哲学没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 目前读经典也没有出现重大问题理解不了的情况,一般碰到了推敲一下再去网上看看解读基本都能懂,纯批已读完,叔本华在读(费希特黑格尔支线还没读)。 还有就是哲学研究生值得一考吗?(如果自己看得懂就不必考了,非常喜爱哲学但不想混哲学学术圈,希望能看懂所有重要哲学家的书就够了,不求咬文嚼字。)
对于入门阶段的研究者来说,如果真的希望有价值的学习而不是自我陶醉,那并不必然需要成为该专业的学生,但必须遵从该专业最优秀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限于哲学,相当数量的文科专业都存在着类似“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界线在哪里”的问题。之前几位大佬的答案都很好,但是普遍的缺点是没法回答民间哲学家、民间历史学家、民间法学家们最常见质疑,毕竟他们肯定觉得自己也有“惊异”、有思考、有研究、有心得感悟。划界线的一种思路是“是否融入学术共同体”,不过这个思路在有些方面更像是观察外部的现象,而不是解释内在的本质差异(虽然我个人认为融入学术共同体与否是体现本质差异的),而且之前也有答案明确说“进入哲学研究者的共同体和进入哲学完全是两回事”。不过这个问题的主题并不是怼民科,所以以下只是一个比较老的业余爱好者给其他还处于入门阶段的业余爱好者的建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说明一点作为一切讨论的基础:不要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天才,不要认为自己比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研究者更聪明,更不要觉得自己在初学阶段的想法具有创造性甚至颠覆性。我们作为个人所面对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经过了数以万计的专业研究者几十年的现代专业学科建设,相当数量的文科学科还可以追溯至数百或者数千年之前。
而业余爱好者在入门时和专业学生的根本差异是,专业学生相对而言可以更容易的接触到本专业既有的各种积累和成果,其中就包括一个外行人从入门到晋阶的过程中,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读什么样的书、掌握怎么样的知识,笼统而言就是学习和研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那么所有的思考都只是自娱自乐而已。这并不是说既有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一定是最好的、无缺点的,比如之前就有答案提到美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实践存在缺陷,但这些缺陷更多是对于有相当程度的研究者。举个比较通俗的例子,武林高手可以讨论少林和武当的武功有什么高低优劣,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不管学少林还是学武当都比自己在家里舞刀弄枪强多了。
当然了,这些学习和研究方法并不是某某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不传之秘,业余爱好者花点心思花点时间都有办法找得到。如果掌握了适当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那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开展业余学习和研究,甚至比起国内有些大学陈旧落伍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还可能更强一些。而问题的关键还是业余爱好者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偏离的恰当的学习路径。比如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提到希望“能看懂所有重要哲学家的书”,说明题主现在的学习方法就挺成问题的。
之所以很多哲学爱好者喜欢提题主类似的问题,大概是因为他们去了图书馆,找到了很多八九十年代的中文文献,然后读了些原著,觉得看懂了,然后觉得好像哲学很简单。【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私信里面都是这些……】
确实,那个年代的学术水平比较落后,基期比较低,所以给人一种好像人人都可以研究哲学的错觉。但正如中国在那个时候占全世界GDP比例极低一样,这种事情都是暂时的。它们并不能真正展现哲学应有的高度和困难度。
我们就拿(某些)xx哲学学者最憎恨的(也是哲学爱好者们最喜爱的?)哲学经典文本研究来说好了。
真正的哲学经典文本研究在我看来不是“我读懂了康德的xxx”,不是“康德这里讲了什么”(除非某些地方真的极端费解),真正的研究在我看来是:康德的这个文本/论证/表述是不是和另一个文本/论证/表述的什么地方有矛盾?某个概念的使用是否前后不一致?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和不一致?康德的某个思想是否存在内在的困难/矛盾?如何解决这种困难/矛盾?如此等等——简单来说,真正的对哲学文本的研究是要发现存在于思想体系中的张力并尝试解决这个张力(或者证明这个张力无法解决,这就是原作者的bug)。
【如果哪一位哲学爱好者在阅读康德和叔本华作品的时候不是“理解”这些哲学家讲了啥,而是能找出他们思想中存在的张力并尝试给出解决(并且是令人信服的),那我服,赶紧发文给我瞻仰。】
事实上,真正的哲学问题也是如此:哲学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哲学家们反思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这个世界的张力和矛盾,然后企图找到一个方式解决这种张力和矛盾,进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哲学不是”你看,这个世界上呢,有些生物活得长,有些生物活得短,有些生物可以一直活下去“的经验描述,哲学是”为什么有些生物活得长,有些生物活得短,有些生物可以一直活下去?好怪耶!你们不觉得很奇怪吗?不是很可疑吗?该不会……“(亚里士多德:《论生命的长短》(De longitudine et brevitate vitae))——是要发现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并尝试尽力给出解决【虽然哲学自己不一定能解决它们】。在我看来,经典文本的研究其实是这种“真正的哲学思考”的一种练习:我们可以凭借这种练习获取很多有益的资源,避免一些弯路,锻炼找张力的能力,甚至找到好用的解决张力的套路——当然,也有些人觉得这种练习是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
所以,哲学真正的难,在于找出这个世界(包括一个具体文本)的值得惊异之处并尝试解决它。而”对对象进行准确把握“只是这件事的一个必要前提罢了。
答:非。自学哲学的人当然可以达到哲学学生的水平,甚至于在某种条件下,超过专业哲学学者。这个论断我认为是不言自明的,一个人能否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天赋以及方法论的正确与否,是否是专业出身当然会影响其中一些因素的高低,但究其本质,它并不是一个本质的因素。
答:哲学研究生是否值得一考,取决于你想达成怎么样的目标。如果你的期望是能识别哲学家书中的字,那么我认为任何一个初中生经过半天的培训,都可以知道书中每一个字,至于把能否把它们组合起来还知道其意思,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个段落,康德表达了这么一种观点,即“判断优于概念论题”,那么先来一个开胃菜问题吧。众所周知,弗雷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比如
问题来了:康德的判断优于概念论题与弗雷格的同款论题有什么异同?
我觉得,哲学专业就是给人提供个时间和理由来从事一段研究。利用得好与不好,都是个人的造化,也没必要盯着这个专业与否。
专业的人往往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资源来学习第二乃至第三门外语...能很大的拓展他的阅读的范围。而大家都知道,无论多好的译本都仍然会造成关键信息的损失。
1.业余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学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可参考韩寒《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
3.如果只是单纯喜爱哲学,不想从事哲学,那就不用读哲学研究生,没有必要摧毁一种乐趣
4.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方式,那么首先就放下你手中的中文译本,然后去找英译本或原本来读,如果你能够每天读十页康德,那说明你可以专业地学习哲学。(本人自研究生入学以来老师只布置外文书单,且目前我正在认真地学习德语-- Das ist zu schwer!)
补充:上述回答中我提到“十页康德”,可能有人会感到不屑:不就是十页书吗,有什么难的?这就表明他没有认真地读过康德,没有比较概念/提炼论证,也没有读英译本/原本;
更重要的是这“十页康德”并不是我个人的创造,而是之前一位教康德的老师的切身体会。
正解:我们可以把从事哲学也理解为一种技艺(也因此研究生阶段是导师制的,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那么谁会认为自己轻轻松松就可以在钢琴演奏方面和郎朗比肩呢?哪怕是和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相比,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自知其局限。
因此,哲学专业与弹钢琴一样,没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导师引导是不可能达到专业的水准的;当然,哲学和钢琴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不讲求童子功,但从业余到专业仍然要接受正式的学术训练。
但这是仅就哲学专业学习而言,而对爱好哲学而言,则自由得多。这就好比:欣赏莫扎特并不需要能够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技艺,相反,只要能够用心聆听并从中获益即可。
有答主反对“把从事哲学理解为一种技艺”,认为这是一种“异化”,我认同这一看法,但不认为“异化”就一定是一种否定的价值。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3.做任何学问都要下苦功夫,哪怕是充满诗意的尼采在年轻读希腊古典文献时时仍然是相当刻苦以至废寝忘食的。但这非常的努力为其一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不论西哲,如果是中哲的话,那么要求更严格,背书是第一要义。当时我们老师就直接要求我们先背《论语》《道德经》,虽然当时感到“异化”痛苦,但其后收获则是终身的。这更印证了“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当我们要进入任何一个专业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了解关于那个专业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式。对于哲学一个存在如此之久的学科来说,困难在于,这种专业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式,历经时代的沧桑,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针对一些问题,无论是最古老的“存在”问题,还是由此衍生出的具体的问题,经年累积下来的杂多的研究文本。这些文本承载了不同时代研究者(能流传的自然也是某一时代的佼佼者)的研究方法和阶段性成果,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随着时代(科技,社会制度以及其他)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也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改变,如此这也就造成了进入的难度。不可否认,有些方法是不变的,值得没一代学人学习和模仿,但大部分论证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有变化的。比如某套话语体系不再覆盖研究的发展,要么进行更新,要么完全换一套体系。
据我观察,民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打着“哲学思想应该是自由的”,用着学术界不用的话语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思考一些学术界不再讨论的问题。而专业的哲学训练,就是教给学生如何鉴别方法,进入话语体系,寻找问题并以逻辑清晰的、普遍认可的方法分析问题,以提出对问题的解答。
以我听过的几堂研究生课程的经验,中国的研究生制度的问题在于,由于某些原因不是所有老师都具备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们也不都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导致好像哲学研究做的就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对别人哲学观点的复述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想”。
所以问题不在于哲学专业某些学生的水平,也不在于能不能看“懂”文本,关键是能不能掌握可行的,“做”哲学的方法。
说实话,像我们系这种不全的哲学系(在分析和马哲方向等于没有老师,主要专注于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还有伦理学),的确在不少方向得不到老师教导,只能自己进行学习。可以说哲学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有哪些哲学爱好者水平高。
但是如果你独独提到读了二手(甚至不知道多少手)的文献就自认为对文本得到了“理解”,这就很有趣了,如果学习哲学只是为了得到文献上的共鸣,我觉得这种学习态度不是进行哲学的学习,而是一种高中阅读理解做完以后来寻求答案,看了“标准答案”以后感到“啊,我理解了”的不求甚解的态度 ,那么你的问题自然得到了解答。
我自己认为,如果只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考研,如果有志于将哲学作为志业,那么也可以试试。当然,我不觉得提问者的口气很友善,那么试问一下:为啥那么多学校都有哲学系呢?
不高度依赖实验室或者其他特殊条件(如临床医学的大体解剖)的学科,基本都可以通过聪明劲或者苦学,达到中等水平的大学的中等水平的硕士毕业生水准。
归伶昌大佬讲的标准是高标准,每个专业怕就怕高标准,确实很难达到。但是每个专业的中等水平的大学的中等水平的硕士又真的比较水。
大佬们的思维是有盲区的,因为他们很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水平高,所以无意中把“中等水平的大学的中等水平的硕士”开除出本专业队伍了。 很多问题反而是我这种入门级低手看得更周全。
类似的例子是数学专业,按照知乎标准,非顶级名校数学系的学生读的专业配叫数学专业么?
我只想说,原来还真有人把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以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原型的“专业分类”,当做是一种终极价值来信仰呢。如果这样来讲,专业学哲学的和非专业的,大概差别就好比专业木工和非专业木工吧。
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家而只有哲学研究者,看来他还忽视了在中国还有一大批专业的“哲学工人”。时刻等待着用他们专业的哲学技术、过硬的专业实力、充分被认可的专业态度来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那么这里作为一个也想过要读哲学专业的博士无奈家庭条件不太允许的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吧:
第一,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的研究。尽管课题选择的方向和范围也许由不得自己做主,但还是比我们这种需要工作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哲学文本。而哲学研究的可拓展性,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于所在共同体已有哲学本文的熟悉度。
第二,拥有广泛的和哲学领域相关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点上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纵观现代哲学的谱系,“师承”有的时候真的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进入专业研究者行列时一些最低限度的资格要求,可以避免哲学中很多的常见误区。也就是说,你也许读了哲学研究生依旧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对于绝大部分打着哲学名义的心灵鸡汤绝对是有着充分的免疫力的。
仅以这些优势来说,如果想要从事哲学研究,进入专业的哲学研究者行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认为可以进入哲学研究者的行列就意味着更具备“哲学性”,那是很可笑的,我开头嘲讽的也是抱有这种态度的人。
在我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意义,应该是给那些上个厕所的时间就能够生成的思想比绝大多数努力研究文本三年的家伙还要多得多的哲人们以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而不是仅仅作为无数的学术复读机用以安身立命的伪社会福利机构来生成无用的学术垃圾。当然,就像上面说的,思想者上个厕所就可以产生的思想并不一定来源于哲学文本,而可能仅仅来自于对于“从文明如厕的标语想到现代社会对于人无处不在系统化规训”这种由简单的相关性联想以及进一步的概念性挖掘。至于思考来源是不是埃利亚斯福柯鲍德里亚什么的根本就不重要。思想者看抗日神剧也能看出常人所不具备的思维模因。因此,一旦脱离功利化了的现代学术共同体的话语范式,用哲学本身的“哲学性”来规范哲学的“专业度”,那么思想性才是衡量哲学(爱智)与否的唯一标准。
总之,进入哲学研究者的共同体和进入哲学完全是两回事,任何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寻相关性的努力,都是用拥有或不拥有的资格来掩盖自身无知的证明。
一如你就算表现得比牛顿还了解万有引力,你也不如牛顿。那些努力想要表现得比康德还要理解康德的专业人士,还是洗洗睡吧。
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是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那么看起来当然是哲学水平最高。
有个事情很奇怪,读哲学本身就能让人明白很多关于哲学的事情,不知道你们为啥还问来问去的,比如纯粹理性批判,我读的是邓晓芒翻译的,给我感觉是读这种书其实对读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其次还需要精准的记忆力,尤其是非哲学专业的,没有在那个环境,还需要精确的熟悉里面很多高度抽象的复杂概念,精确就是哲学的灵魂,一丢丢模棱两可都是哲学不能容忍的………………
还得有毅力坚持阅读,第一次读肯定是单纯的阅读,基本上不会去反思他说得对不对,因为没法反思,哲学家的思想太深刻了,跟上他们不容易,压根不可能刚开始,就边读边思考,你以为你是导师批改学生的论文啊?你面对的是思想巨人,读懂他们的书是高脑力劳动,康德的书我至今记得开头就讨论过了,他的书不是写给平凡大众看的……对于外行,他们的学术书没有重难点,基本全是重难点……需要消耗很多很多脑力
精读了好几遍后,如果你对作者说的内容有了相当精准的把握,如果不借助其他伟人对其的评论,你也没多大可能挑出哲学家的毛病,人家有着聪明绝顶的脑袋,渊博的学识,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斟酌,长达数年,人家大多数还是中老年人,按照叔本华的说法,思考哲学的能力达到了人生高峰,以及精湛的文笔,真的是相当精湛,精湛到你叹为观止,我感觉称得上美学了……你压根不可能完美复述他们的思想,这个时候你就会感慨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这些人死了真是可惜了……或许还会希望他们复活,给你谈谈他们的想法……
最后,你就会发现想要超越这些哲学家是多么多么的困难,康德之后出了那么多哲学家,那些人简直是碉堡了,要想超越他们更是痴人说梦,天才请无视,不过中国都没出过思辨哲学家,把我前面说的那些东西做好,超出大多数人,就是国内最优秀的了…………
很多人说不能读死书,要边读边思考,读哲学你就会发现,如果真的是准确掌握该哲学家的体系里面的内涵,你会发现这些人物的思想高了你几个等级,你压根就没能力去指指点点,绝大多数人对哲学家以及其观点的看法,并非建立在准确掌握该哲学家的体系的前提下,而是听其他人说的,这不是扯淡么…………
明白了这些不难推广到哲学的学习需要啥了,以及哲学研究生的必要性之类的了……
我觉得最阔怕的是读了他们的书还没有我这些感触的人基本上属于外行的外行,专业打酱油的…………
我见过几个人大言不惭的说,康德的书水平一般般,更有人指着康德的思想错得离谱怎么怎么的……………我也不敢说那些哲学家就肯定是对的,但是貌似,就算,是几百年的后人,我们,还是外行,也没有,资格,去评论吧……
十层楼那么高!那其他专业的水平有多高?也是十层楼那么高!那么,其他专业的同学,喜欢哲学,自学了哲学,他们的水平有多高?答案是:还他么是十层楼那么高!
所有专业的学生,现在都是在垒大厦,砌高楼,都是在按照前人设计好的图纸,一层一层地往上砌。也许,有人一次搬一块砖就吃力,有人一年就盖好了三层楼,但是,同一水平的,大家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没可能差上十层楼!(搬砖就是搬砖,别把彼此想的多么高大上)
上面这一段话,其实和题主的问题没啥关系…但是,也可以想一下:我用本科四年来垒砌这十层楼,我学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我没有才能,按部就班,遵循前人图纸,接受着循规蹈矩的哲学史训练。但,我用四年起的这一座高楼,虽不能宴宾客,但也不会说塌就塌,我这十层楼,是起于累土的,框架是简单结实的,以后是可以用来藏美玉的。
而一般的哲学爱好者,他们自己垒了一层楼,并把其中一面墙壁粉饰得有模有样,就欣然自得了……你自以为理解了西方哲学里近现代哲学时期的几位人物,但是,这只是一面墙中的几块华丽瓷砖,掩盖不了你空中楼阁的本质。其实,你真的懂的很少……
不值得,因为你错过了本科四年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这是马哲老师挂在嘴边的……我觉得有点扯)但是,四年的系统的哲学史的学习,我们知其然了……我总感觉题主现在有一种错觉:“我已经知道一部分哲学的所以然了”……
因为你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因为你已经着手研读叔本华了,你觉得这些哲学经典,其实也都可以懂………你,你,你有毒吧!!!
看懂?!高三的时候,每次模拟考试,在考场上,看到数学的后三道大题,我一般都做不出来……(一二小问的部分送分的内容白提)但是,老师开始讲试卷了,发答案了……看着 题目、问题、答案 我发现:我都能看懂…emmmm 再难的题我都能看懂。
真的不值得,哲学思维,不一定非要读个研究生,才训练得出来。哲学,所谓的无用之大用,在于它不算真正的技艺,学他作甚。头脑灵活,逻辑缜密,见的多了,需要你想的多了,你就什么都懂了。
本科是学经济的,纯自学考了一所哲学水平还不错的985的研究生,哲学系硕博大部分应该是跟我情况相似的,都是跨考到哲学系,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一般不会对这门学问产生什么兴趣,照国内的教育,这个年纪的学生基本理解不了哲学的内容,或者只是作一个皮相的理解,家长也不太会让孩子选择这样一门没什么“前途”的专业,所以哲学本科的学生大多是调剂过去的,大部分人不一定愿意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
1、哲学这门学问类似于艺术,而不是大部分现代科学,你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你的资质,光靠背书也能在考试里考出不错的水平,考研考到高分,但是面试的时候资质不行的话笔试多高大多都会被刷掉。你自身的资质决定了你的瓶颈,就像艺术一样,天才不足,汗水是弥补不了的,因为所有的人都能付出同样的汗水,所以天才才是决胜的关键。你要是读了第三批判估计会信服这一点,这个瓶颈基本是突破不了的,也就是水平的上限。但是你可以放心,大部分人一辈子估计也学不到这个上限,因为哲学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各种流派分支就不说了,我不太相信有人能一辈子读完并且理解所有的哲学著作。
不过科班学习进步的速度的确会比自学快很多,一是有明白人答疑,先不说老师的学术水平,至少外语水平肯定比学生强,很多地方点拨一下你可能就茅塞顿开了。二是每个人研究领域都不一样,有时候东方不亮西方亮,你这里没理解的问题他可能用另一个哲学家的理论就给你说明白了,闭门造车始终是效率较低的。但是听来的始终只是帮你开拓视野,真正的功夫还是自己阅读原著积累下来的。
最后,因为近代以来的哲学基本都是学院派,在学校里学习肯定会规范一些,也会受到更多的学术训练。哲学的一个要求就是准确,所谓民哲或者爱好者们在这方面估计是没法跟学院派相比的。
2你要分清楚,你作为爱好者看书,和专业搞学术完全是两码事。你的阶段只是认为自己看懂了而已,因为那都翻译成汉字了,汉字你肯定都认识,但是就拿纯批做例子,你上来就读一遍,和你读完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笛卡尔等人的主要著作后,再回去读一遍,所获得的理解完全是不同的。我不懂分析哲学这一派,但是就古典哲学来说,尤其是德国,是以概念的方式去进行理解的,概念就是被把握在头脑里的Ding(德语概念的词根就是把握),作为初学者,大多只是机械的、符号化的理解,从这一步到以概念的形式去理解各种术语和思想,是需要莫大的学术基础、阅读、思考的。每本哲学著作,基本都是常读常新的,根本不存在完全看懂这一说,你要是完全看懂了,就该那些作者来阅读你,而不是你去读那些作者了。你要是认为了解一些主要思想就好的话,没啥考研的必要,但是你真读进去一些的话,这门学问就会像一个大漩涡似的拉你下水。
另外,学术圈里确实也有不少不太好的风气和现象,不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哲学圈子还算比较纯净。
还有,不读原文原著,怎么称得上读哲学呢,虽然这么看的话,我国大部分学院派基本都算不上读哲学吧。所有属人的学问都是历史的,不学经典物理学,怎么去学量子力学之类的。
如果你觉得你没遇到什么难题的话,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德古里面,什么是“表象”(Vorstell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