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历史自媒体我的一点浅见(方法论篇)

2020-07-03 14:48

  我从去年现在11月底开始运营我的历史自媒体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现状是不温不火。我没有出过爆文,粉丝也是缓慢地增长,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个是个失败的案例,相反也符合我的总体预期。我觉得事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愿意和有助做历史资自媒体的朋友们:

  一开始接触自媒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当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由受了蛊惑,认为可以借由伪原创或者是原创实现月入过万,事实上也是运营得很好的历史自媒体。但是要实际月入过万,必须有团队的协作,靠个人根本办不到。这个和历史学的特性有关系,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实时的学科,是有悖于自媒体的原理的。实效性、爆炸性、传播性,历史事件都比不上。当然也有人从故纸堆里翻出些所谓秘闻野史,然后自我演绎一番,那就是另当别论了。我想说的是多数的历史题材,正统的历史学家已经做完。但不包括个人演绎的部分,也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那为什么还要做历史自媒体呢?这里要讲一下博客公众号和自媒体的区别,个人博客或者是公众号是没有审查和响应机制的平台,你在上面发文,系统不用审查直接发出去了。你要让人看到你的文章就要用到营销工具,你也实在不知道你的文章到底好不好。而自媒体就可以根据你的内容帮你做推荐。读者的响应或是反馈,就能给你一个大致改进的方向,无论是阅读量和评论量都是一个维度。

  历史自媒体号就是要将自己从纯学术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直接面对一般读者的审判,而我做历史自媒体的目的,也只是想把自己的笔记和学习过程做一个展示,看看是否有人有相同的爱好和经历,没有其他任何目的。

  如果想月入过万,当然所谓的洗稿是个不错的做法。但是洗稿是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之上的。如果你抓不到原文的那个点,洗出来的稿子,就是一派胡言。最直接的现世报就是你会失去了读者,你会发现你的读者已读不回,或者一去不回。

  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和读者沟通的过程,一个作品没有人读,那你还写它干什么呢?我要将自己放进去,坚持原创才有活路。

  那如何保持持续的原创输出呢?如果你想做到日更,篇篇原创,我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不是一个人,而是团队协作。 我在运作自媒体初期坚持每日一篇,篇篇原创,结果一个礼拜下来把我压箱底的笔记都发上去了,最终还是资源枯竭,于是我运作到现在,变成了一周七天更六天,三篇为译稿,两篇为书评,一篇为原创稿件,当然这六篇稿子都是我自己写的。

  译稿是因为我在做英文文献里的舟山史料的编辑,故而有很多尚未翻译的书和文章,足够我翻译一段时间,当然有限的英文底子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书评则是我保持持续输入的副产品。我要保持不断的输出,就要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是一个相对比较方便和稳妥的做法,我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所写的“主题阅读”的方法,但仍不免要从头再来回顾一下某本书,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而译稿和书评的创作就是为我最后的原创稿件做准备。一方面可以检视一下自己近期到底在关注哪些史料,另一方面出来的稿件多半也是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总体质量应该也不会太差。

  开篇我想我自己并不是个失败的例子,是因为我在这一个月里,虽然读者粉丝不多,但仍然积累了不少经验。

  做历史自媒体是有它的诸多禁忌在,比如不该说不能说的东西,就坚决不要说。会很容易触碰到言论的底线,而且如果什么都能说,很有可能说出来的也不一定对,所以最好点到即止都不要有。

  不要觉得因此而受到束缚,其实完全可以就一个小事件来小题大作一下,我写的律劳卑事件和胡适给女生关窗的故事都是再小的事情不过。虽然没有人看,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至少我用了心。

  再就是取悦读者的问题。读者是需要取悦的。个人认为,在自媒体里你不能装清高,也不能对读者视而不见。有时候我对自己的文章会有一个预期,比如我写舒恭受的那一篇,我知道反响不会太好,因为通篇都是引入奏折朱批,古文言极多,谁喜欢看呢?那为什么要发呢?我是相信会有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我的“华钟度水”有6000多个阅读,我也不能就此认为读者是对迷信感兴趣。

  最后做历史自媒体,严谨还是需要的,千万不能一本正经的胡说,这样是会失去读者的。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