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书?

2020-08-03 13:57

  《天朝的崩溃》的作者是茅海建,著名的历史学家,原来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的领域是近代史。这本书是一九九四年写完的,我不确切记得我是什么时候读到的,只记得是在九十年代,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层的西边,看到了这本书,然后在书店里就看完了一章,买回去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鸦片战争再研究」,确实,它完全推翻了我头脑中原来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储备,对我震动很大。

  最常见的误解是清军在战争中是用大刀长矛和英国人作战的。很多电影,比如《火烧圆明园》之类,通常都表现清军骑着战马,挥舞着长矛,在英军的步枪射击下一片片倒地。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中英双方虽然武器装备上有差距,但是差距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大。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用大量材料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英军处于火器时代,而清军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还是西洋火器。比如清军用的鸟枪,是根据葡萄牙火绳枪仿制的。清军使用的火炮,同样属于西方加农炮系列。虽然中国人对英军最强烈的印象是「船坚」,甚至排在「炮利」前头,但是那时双方的军舰其实都是木头制的帆船,靠风做动力。火轮船虽然已经发明,但是用于军舰的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在鸦片战争中基本没有应用。

  因此,中英双方武器的差距关键在于质量。也就是说,虽然大致属于同一类型,但是清军的质量太差。「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的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 200 余年。」事实上,满族军队早在与明军作战时,就从明军缴获了大量西式武器。后来又大量地进行仿制,因此「清军使用的鸟枪,原型可追溯至 1548 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但是清代并没有对武器进行持续研发和改进,一把鸟枪通常用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茅海建说他见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 166 年尚未更换者。

  大炮也是这样,清军使用的火炮,虽然是仿照西方 17 世纪至 18 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但也都是已经用了上百年了,有的甚至是明朝的东西。换句话说,从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二百多年间,中国军事工业没有任何进步,甚至还有退步。比如明末清初,中国就引进了「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的技术,非常有威力。然而到了清代,中国人忘记自己曾经掌握了这门技术,在鸦片战争中看到英国使用这种炮弹很厉害,才在战争之后费了很大力气进行了「二次引进」。但是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左宗棠征西的时候,在陕西发现了明朝末年的「开花炮弹」,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

  但是欧洲军事技术从明末到清末一直在持续进步。因此到了清末,中国的武器与西洋武器的质量出现了巨大差距。与英军的步枪相比,清军的鸟枪射速慢、射程近,在威力上,一支英式步枪,可以顶四支到十支中国鸟枪。

  中英双方的大炮虽然原理相同,但是工业革命让英国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英国的大炮铁质好,炮筒里面用车床进行了加工,非常光滑。而中国大炮铁质很差,很容易炸裂,而且铸件毛糙,炮筒里面是不光滑的,所以炮弹射出来后,弹道是乱的,精度很差。所以我们看整个战争中,清朝军队没能击沉一艘英军的军舰。

  中国和英国军船的差别,也是具体体现在英国军舰用的木料更结实,设计更合理,安装的大炮更多,所以作战效率比中国强很多。

  因此,中国和英国的武器在明末是处于同一水平,到了清末却有了这么大的差距。这很直观地体现出中世纪以后,欧洲历史是加速度的发展,而中国历史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一支常备军,总兵力达 80 万。那么,英国的军队规模多大呢?正规军约 14 万。而在鸦片战争初期,来到中国的英国远征军不过才 7000 人。也就是说,在中国,英中双方的军队人数对比,是 1:110。

  这看起来差距实在太大了吧?那么中国应该能发挥人数优势,以多打少,以逸待劳,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人吧?事实恰恰相反,经常是英国以逸待劳,以多打少,占据主动。清军却常常疲于奔命,处于劣势。

  在改朝换代建立了大清王朝之后,清朝军队的主要任务,就从防外,变成了防内,防范中国本国人。因此清朝的军队平时是非常分散地驻守在全国各地的,这里三百,那里五百,是为了防止老百姓闹事起义,维持社会治安,有点警察部队的意思。所以一打仗,都得从全国各地临时调集,全国范围内居然没有一支大规模的可以机动作战的部队。

  因此我们看鸦片战争中,浙江一共得到其他省份来的两万名援兵,这两万人不是来自一个地方,而是来自十二个省。那么时候中国调动军队,没有铁路,没有公路,没有车辆,怎么调呢?靠脚,因此清军就是靠步行来调兵。因此调兵的速度非常慢,邻省是 30 至 40 天,隔一个省是 50 天,隔三个省是 70 天,隔四个省要 90 天以上。

  因此,1841 年 10 月 26 日,道光皇帝调集两千名四川的精兵,前往浙江。这两千人走了多久呢?走了四五个月,才到战场。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