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2020-08-03 13:58

  没有高大雄伟的关城,没有史诗般的战火硝烟,没有见过“四边伐鼓雪海涌”的浩瀚,也没有闻听“三军大呼阴山动”的誓言,雄奇险绝,却不逊色于六月飞雪的大漠边关……

  他们,驮着邓通制造的钱币,驮着卓文君家冶炼的铁器,驮着锦官城的丝绸绵缎……

  元狩元年(前122年),钦命张骞由“北方丝绸之路”,再次出使西域,直达欧洲大陆,寻找贸易通道,惊奇地发现连长安也殊难见到的蜀地特产,蜀锦、邛竹杖、苎麻麻布、铁器等,在地中海沿岸比比皆是,仰身长叹,原来在我之前已有人捷足先登。“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断定西南有一条通往印度的隐秘商道——“蜀身毒道”。

  他,身在国外,还不知“蜀身毒道”早已存在,古蜀王子“蜀泮”南下交趾的“秘道”。司马相如又予以整修、打通后,忙于作赋,没有及时将功劳上报朝廷。

  到了唐代,“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补充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寥寥数语,点明两点:邛竹杖产地,邛都邛山;邛竹杖优点,“节高实中”,枝节较长,颇为结实,适合为杖。

  《读史方舆纪要》中,清人顾祖禹在说,“邛崃山,一名邛笮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聚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邛竹杖也”。邛竹杖本是商贾、行旅登山、赶路时的手杖,带到异域,深受欢迎,从而大量贩运,成为与蜀布、枸酱齐名的特产了。

  在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以前,南方丝绸之路一直是通往东南亚、西亚的唯一通道,该通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也就是“蜀泮”建瓯雒国之前的越南的冯原文化时期。

  功不可没。卓王孙,为了协助女婿完成汉武帝交给的历史使命,不惜拿出几代积蓄巨资,建桥修路,遇水搭桥,建造从邛崃到中东的茶马古道,成就了“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的辉煌。

  “西南夷”进入祖国怀抱,归宗炎黄子孙行列,各民族进一步团结融合;“西南夷”的深入开发,成都平原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巴蜀文化空前开放,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战略大后方。

  东汉时,西昌生产的“邛都铜洗”(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就曾远销外地,凉山的牦牛、僰童等珍品,以及脚力优良的笮马,不但深受客商欢迎,更成为进献中央朝廷的贡品。

  在《史记》中,司马迁描述:“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以此巴蜀殷富。”再现在繁华的西昌,人们手持一枚枚“五铢”,等待着马帮的到来,购买各种生活物资或异域奇珍的日常情景。

  从成都平原到安宁河畔的稻谷,温暖过多少异客的胃;从雅砻江到大渡河凛冽的水流,溅透过多少旅人的鞋。时至今日,虽已无法了解,在“灵关古道”上,有过多少孤寂和眼泪、欢颜和汗水,但通过“它”,天子看到了一方丰饶领地,世界看到了一个东方王国。

  “路”过被称为“邛人”“笮人”部族的领地、三国名将姜维的封地,“走”在司马相如开拓的路上,更“走”在当年那些贩夫走卒、马帮铃响的古老国际贸易通道上……

  在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建城的2000多年的西昌,始终以浓淡相宜的姿态,散发幽幽光芒,伴随“灵关古道”而生,也伴随南方丝绸之路共存、共荣,直至今天……

  遗憾。司马相如没有将爱情书写得至善臻至美。两人长久分居两地,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给卓文君写了只有十三个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接信,看见在“万”字后,少一个“亿”字,心如刀割、泪眼婆娑。“无亿”即“无意”,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强忍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

  惊异于妻子的文采、气度和精神境界。遥想昔日夫妻恩爱,羞愧万分。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与文君“一生一世一双人”。

  每次下班,都直接回家,从不与同僚闲聊国事,忠诚侍奉汉武帝,针对有时沉溺打猎、求仙,寻机劝谏,撰写《长杨猎赋》《大人赋》,警示注意野兽攻击的危险,不要相信江湖骗术。

  元狩四年(前119年),预感大限将至,振邦济国之仍在,全力完成宿愿:写《封禅文》。

  汉武帝担心文化巨星若亡故,家中书稿会散失,派人去司马相如家把藏书收存宫中。卓文君答复:长卿写书很少留底稿,临终前倒是刚写完一篇,若皇上派人来求文,可将此稿奉上。

  使者带回的司马相如“遗书”,汉武帝一看是《封禅文》,正合自己想选择时机去泰山封禅的心愿。不禁感叹司马相如,虽然久已不在朝中,却对国家大事、帝王规划,了解得透彻。

  元鼎二年(前115年),银川平原引黄河灌溉工程初步建成,张骞再使西域,北方丝绸之路开通,中外文化交流也开始新纪元。同年深秋,卓文君也追随司马相如于九泉之下。

  地位崇高。以《子虚赋》《上林赋》,成为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的梦想者、策动者;再以《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成为促成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践行者、宣传者;再以《封禅书》,成为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赞美者、礼赞者。对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

  著述和行为都强烈维护国家统一。在大汉如日中天之时,提出“明天子之义”“正诸侯之礼”,反对“奢侈相胜”“荒淫相越”,具有强烈的警戒意义;反对因循守旧,力主改革创新。

  文创自信力。真诚颂赞与虚伪奉承,不可等量齐观。雄浑的气势、华丽的文辞、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想像,神话、历史、现实相融无间的文学意象,看到的是感性生命的极度张扬。

  大汉帝国的“精神号手”。“汉赋四家”,成都平原雄占三席,以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为代表,汉代巴蜀赋体文学创作集团的崛起为标志,把中国文学推进到“说美”的全新阶段。

  充满自信的人格力量。与儒学六经并行的儒学文章(诗教),开启巴蜀文化的诗教礼教、百科全书的“通儒”传统,对民族精神家园百花齐放、开放兼容气概和博大襟怀的巨大贡献。

  “特殊样本”。让“蜀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区别开来,决定了巴蜀文化的气质特点、审美取向,首倡的“非常精神”、雄心、气度,为巴蜀文化赋予一种原始的活力、冲击力。

  早在汉朝,中国人就证明“一带一路”真实可行。古蜀国借助蜀身毒道,与西亚和非洲开展的贸易,成就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两个巨无霸,一个是古印度,一个是古蜀国。

  作为中国首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保护大西南民营经济良性发展,疏通南亚国际贸易坦途的战略思想和卓越贡献,堪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经济学家。

  以“非常之人”的胆识,“做非常之事”,开发西南夷,成就“非常之功”,为多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大一统文化中国贡献突出,勇于创造,为民族精神家园贡献文化灵慧的闪光点。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