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到底是什么?

2020-08-14 12:19

  我从初中起就很喜欢历史,开始读历史书。高中以后听家里的安排学了机械,不过在大学里也没有停止对历史的学习。曾经有想过再考一个历史的研究生。但是后来跟我们学校历史系的研究生接触过,觉得他们的水平也就一般,让我很失望。而且他们都是高考失败,服从调剂才学的历史,读研究生也是因为没有别的路可选,对历史根本没有热爱!网上那些历史大牛,大部分不是历史系出身。很多很出名的学术大神,也都不是历史系出身啊!然而许多…

  【三更】从史学理论、史料学和版本学三个方面来看吧。我是历史系的学生,我跟题主一样从小爱好历史,看三国长大的,很幸运一直能学习自己热爱的学科。

  对于题主问的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接受了史学专业训练并入门的学生,确实比天然的历史爱好者要专业,只不过很可惜就我接触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历史系的学生(哪怕是研究生)都还没入门;史学专业训练这个说法其实很宽泛,包含的内容很多,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举几个区别度大的栗子来说说吧。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本身的认识。我还是个历史爱好者的时候,也许我看了不少书知道不少历史知识,但是其实我对于历史本身所知甚少。

  我们史学概论课的老师第一节课就问我们:“你们觉得对于历史学来说,真善美中哪个是首要的追求?”我们很多人都想当然的会认为当然是真啦。可是我们老师说,仔细考察史学史的发展,历史上的历史学家的首要追求,不是真,而是善,这就是所谓的史家笔法。

  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从三个问题看出来:历史从什么时候产生,怎么发展,为什么到现在成这样了?历史最开始是怎么写的,之后是怎么写的,现在是怎么写的?历史的解读,每个时期有几种说法,为什么那种说法会成为主流?

  对历史本身了解越深,你对历史就会越谨慎,觉得不论是书写历史还是解读历史,都是很难的一件事,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偏见。

  历史爱好者总是言之凿凿的声称自己掌握了真相,而历史专业的人总会问:这是真相吗?这是唯一的真相吗?这真相是如你所说的那个意思吗?

  反应在文章当中,历史爱好者写的历史文几乎只有他所陈述的事实,缺乏辩证过程。历史专业训练,首先就是运用史学工具辩证的能力,而历史学的辩证,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事实,而是分析这些“事实”的成因。

  史料学通俗一点,就是写某时代的有哪些材料,有哪些内容,哪些比较可信,史料价值高,哪些不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史料学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一手史料。

  当我还是历史爱好者的时候,我可能就对历史的一个方面感兴趣,小时候爱读《三国》,所以就对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感兴趣,就只看这个时代的相关作品。但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完成通史学习,中西方所有的历史都要学,二是要掌握辨别的能力,这些历史是来自哪些材料,为什么可以相信。

  历史学讲究追本溯源,如果不掌握通史,你就很容易发现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局。比如说魏晋玄学,现在网上一大堆历史爱好者写魏晋名士的文章,一说玄学的开头就是正始之音,稍专业一点的知道党锢之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魏晋名士的直接思想源头最早是西汉末年的扬雄吧?

  (有同学在评论区问为什么是扬雄,详细的可以参考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和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我贴一张截图出来。)

  还有一次我和一位历史爱好者聊天,聊到先秦的历史的时候,他跟我说《史记》的记载不可信,《竹书纪年》里明明是这么写的。我就问他为什么《竹书纪年》就可信了呢?他说《竹书纪年》时代古老呀,魏安厘王,就是先秦时代的时候史书呀。我说可是现在现存的《竹书纪年》是伪书呀。。。

  历史爱好者很容易看到一个材料就选择相信,然后以为自己发现了历史的真相,然后就可以写一篇文章出来挑战主流,以期惊世骇俗。其实,你能见到的材料古人写书的时候肯定也见到了,为什么他们没有用?因为他们考证其史料价值后觉得不可信啊!

  同时,现有的材料基本都是二手材料,因此开辟新材料,获得一手材料才是如今学术创新的关键。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专业区分业余的一个地方。现在虽然网络数据化是很发达,但是还是有很多材料还是没有电子版的,还有的不要说电子版,连出版的书都没有,只能依赖学院开介绍信到各大图书馆的珍藏室,将其抄录出来。

  比如说《四库全书》,在上个世纪都只有藏本,市面上根本上买不到。《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本在乾隆四十六年正式修成,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文源阁本、文津阁本。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版本与版本之间都是不同的。原书中因为清政府修订而删掉的一些不利于统治者的内容,在这个重新修补的文澜阁本中都有体现。文源阁本、文汇阁本、文宗阁本因战争被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我们学校古籍所的老师参与点校了文津阁和文渊阁本,现在又在点校文溯阁本。没有这些历史学者的开拓,这些藏本连出版都不可能,更不要说电子版了。

  答主本人也有幸跟随老师去省图书馆和博物馆抄录过材料,一个是王夫之《宋论》的手稿,一个是晚清国子监考试的试卷。手稿可以和刻本相参证,试卷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的材料。

  我有一个特殊的技巧来判断一个人的历史专业程度,你就告诉我你最了解哪个时代的历史,三国?好,你就说,把所有你知道的关于三国时期的史料还有其作者、卷数、版本说出来。

  也行,你告诉我这几本书分别有多少卷,我要查刘表大概要找第几卷?不知道?那这几本书有几个版本?每个版本有什么区别?额,你说你可以百度谷歌维基?对不起,作为专业的学生我想告诉你,网络检索是看不出原始史料的句读和版本变化的,你完全有可能因为依据了错误的版本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我看一篇论文的高下,就看他的注做的怎么样,注的水平都通过他所引用的书籍及其版本来评判。

  现在很多稍微专业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查书要看出版社,但是我们历史专业的学生因为历史主要书都是古籍的原因,更要讲究版本。宋本、清本的原始史料价值肯定要比现在的整理本或者简体本更高。善本的价值肯定要比恶本高。

  【二更】看到有这么多同道,忍不住再多说一点。回看了一下自己的答案,版本目录学其实包含版本学、目录学和校雠学,我第三点其实只讲到了版本学一个方面,补充一下目录学的方面吧~

  这个功底可以问几个问题来判断出来:以前的古籍文献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这么分?我想知道某时代的某个人有什么作品,或者我想知道某时代研究某个问题有什么成果,我该查什么资料?

  我自己还是历史爱好者的时候,对目录学基本上没有了解,或者说根本没有目录学的意识,基本上文献来源都靠网络检索查询。

  现在常常有人对我说:“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经常会对他说:这个问题唐朝就有人发现了。。。你可以去看什么什么书( 其实不是故意的)

  目录学的功底直接决定了你对古籍文献的熟悉程度,可以让你了解每一个时期的知识系统的概貌、某一个问题领域有哪些古人的研究成果、聚焦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进展。

  目录学一向被称之为“入学之门径”,很多历史学大家都是从目录学开始研究的(如陈垣)。答主当初学习目录学的第一步就是抄写《四库总目提要》。

  我曾经参加过学校的某“历史”刊物编写,他们问我怎么编排比较好,我说不妨按照经史子集来,但他们说:这个跟历史关系不大吧。。。不大吧。。。不大吧。。。(后面是我内心的回声)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历史饭”,平时发一些历史相关的小文章,也可以讨论一些历史学习的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是因为喜欢“历史故事”。我到现在对历史故事也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历史问题。大学教育中的历史学与中学中的历史教育最大的不同,便是不再能够提供一套金科玉律(尽管可能试图提供),而是要你掌握语言(既有狭义的阅读的语言,如古代汉语,英文,日文,满文,亦有广义的语言,如解读艺术品的方法、古代公文的特殊格式),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哲学的,统计学的……),从沉默的材料中挖掘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说,选择历史学专业,便是要成为腹语者(ventriloquist)、怀疑论者(skeptic)和代言者(messenger)。

  历史不会说话,只有在历史学家的帮助下,历史才会说话,并决定自己在何时说话。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叙事。每个历史叙事的背后,都有湮没于历史之中或在历史中被曲解至今的灵魂的絮语,都有他们的喜怒哀乐,各怀鬼胎的阴谋,以及晦暗的权力结构。而腹语者(ventriloquist)便是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模拟这些复杂的历史结构,尽量贴近历史的语境,还原出曾经存在过的灵魂的所思所想、衣食住行。历史的断壁残垣,借助我们的思维与共同的情感得以连接重组,借用我们的喉与笔,发出自己的声音。

  马克思在被誉为“塔西佗的严肃愤怒、尤维纳利斯的尖刻嘲讽、但丁的神圣怒火,完美交织在一起”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认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历史叙事中总会有多种语言。有一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的语言,而有很多种是其他更坦诚而隐晦的语言:个人情感、利益关系、权力结构、欲望;历史中亦多有复活与招魂,赤裸的意图总要假借过去事物之名实现。怀疑论者(skeptic)便是个侦探,不再单纯相信宣传,而要去听懂叙事背后的絮语,事物名目后的实质。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讲了一个古代埃及的神话故事。发明文字的鸟首人身大神修思(Theuth)得意地跟埃及国王萨姆斯(Thamus)讲,读书将使埃及人更加聪明,让他们博闻强识。萨姆斯国王说,多才多艺的修思啊,你可能恰恰弄反了。读书使人们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不再去努力记忆,只能依赖外在符号的提醒。他们借助文字的帮助,看似能够无师自通地知道很多事情,实际上仍然一无所知。“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描述历史借助文本存留的困境。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漫长的人类文明之中,有文字的时间是极短促的;而能用文字留存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的人也是极少的。当我们回顾过往,千千万万的人活过又被忘记。而代言者(messenger)的志业便是代这些默默无闻者说话:从墓志铭中看出唐代词臣跌宕的仕途和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从俗文学中探究村妇野夫的底层生活和内心世界;从修道院道貌岸然的档案中,听到疯癫者、麻风病人、无神论者被压抑的边缘人生……社会的权力让无数人有口无声,让某种声音大行其道,又让某种声音被遗忘,但这无限遥远的过往,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之所以成为我有关。我要让被压抑的灵魂说话。

  选择历史学专业,便是选择了一场思维的探险;而这些修养与记忆,便是要让人变成狡猾的狐狸。

  这些历史学专业的修养与技艺,我不敢窃占。人类的一点点智慧,莫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来的。这些不成熟的只言片语,来自以下作品的启发:

  [法]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古希腊] 柏拉图:《斐多 : 柏拉图对话录之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和之前的一位朋友一样,我也是国内某顶尖学校(至少历史专业是这样吧)历史系专业的学生,只不过是本科生,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过一些小小的思考,因为身边有一些历史爱好者,有的是商科的,有的是工科的,和他们都接触过。

  历史学专业并且热爱历史研究的人,小W是世界史专业,喜欢的方向是伊斯兰文明,拜占庭帝国,还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史。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拜占庭史课,国内公认的拜占庭史学界泰斗和他面对面,课堂上的辩论他引经据典,探究拜占庭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下课后他问老师要做研究伊斯兰与东正教文明关系的话,应该在外语上怎么入手,波斯语可以么?老师回答,波斯语是中东最简单的语言,入门伊斯兰文明很好啊,我介绍一个北大的波斯语老师给你,大三劳烦你去旁听了。要问为啥要学这么偏的外语,是为了适应阿拉伯语,阿拉米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的学习,那学这些是为了什么,答曰:读 史 料。下午元史课,同样是国内顶尖大师啊,他在笔记上主要记下了这么些东西:蒙古族发展源流,美国俄罗斯中东英法德国还有中国研究蒙元的学者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观点,有哪些著作,学术史上因为没搞清元代汉语特点而造成的笑话有哪些,为了避免这种笑话,应该怎样辨别元代史料的真伪,怎样理解一些特殊词汇。晚饭时,他和室友探讨耶稣基督是如何道成肉身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某次大公会议上谁提出了相关的什么观点,谁又反对了?神学史上耶稣被重新创造过多少次等等,晚上一位喜欢近代华北社会历史的室友提到了“内卷化”的概念和一些相关史实,他对这段史实毫无所知,但是好好地理解了一番内卷化理论,发现这是个脱胎于经济学的理论,并且主动研究能否应用到拜占庭晚期的农业社会当中,睡前把今天历史学电子资源课上老师讲的几个国外的数据库再温习一下,有没有订阅的新的学术成果传到邮箱里。

  4,重视史料选择,不仅要知道看什么书,还要知道这书能不能用,改怎么用。

  小M,双修金融,是小W的同学,平时几乎不看历史书,但是笔记记得很棒,在考试的时候作用非常大,经常苦于自己缺乏历史知识,总是向小W这样的人问什么书看起来容易,适用于扫盲,英语成绩数学成绩很棒,专业课稍微差一点,但是一些政治制度啊,历史变迁啊,史学理论啊,都知道一些。关注银行等等专业实习信息。如果有人问她是什么专业的,小M回答历史,然后此人装了个历史的逼,小M苦笑我还不太知道,但是回头抱怨,我没问他那个呢,不就我不知道这个么,装什么B!

  早上起床和室友一起探讨昨晚看的岳麓版的《三国志》中的一段文字,写的真是好啊,但是为了深入研究一下到底是关羽的武艺高还是吕布的武艺高,他在三国志里面找到了好多的实例来证明,综合贴吧,知乎等等好友的反馈,最终完成了一篇论证其实关羽的水平比吕布要强的文章,发给了某篇公众号,并且得到采用推出去了。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老师问到,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发展迅速?请各位同学各抒己见,小S高高的举起了手,我觉得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然后一位历史学专业的同学说,老师,这个还可以从蒙古入侵与欧洲黑死病流行等等当面考察,英国的历史学家XXX在XXX里面写到,,,,,。结果小S非常不爽,觉得自己的风头被抢了,晚上他一个人看了一会《史上最强日本史》,“这个加藤清正啊,你怎么就这么和三成同志过不去呢,算了,”打开电脑里的信长之野望,“我来帮帮你吧!”

  1,历史知识面非常广,什么都喜欢看,但是以通俗读物为主,严肃的史料往往也不加辨别,不分版本只看内容。

  所以针对这位弟兄的问题,还有几点要说明,一是你可能没见到过小W那样的人但是见到了小M,或者恰好问了他不懂的问题,二是在历史学专业的人中的确会有一部分人有一股文人的酸气,对于非专业的人谈论历史问题嗤之以鼻,第三,个别非专业的人稍加训练补充就完全比得上专业人士,但是首先他不仅要对历史故事有兴趣,还要对历史理论有兴趣,对历史技巧有掌握。第四,真正的学术大神,都是耻于在学术圈外抛头露面的,你所见的大神,包括百家讲坛上的大师,在校内也是不得不谦虚一下的。

  私以为历史学专业训练有很大程度上是一般人不太重视的“治小学”——如考据、史料运用、史料甄别,这个水平差距一大直接影响你作品的可信度。举例来说,严耕望先生说他这辈子花最大力气写得最艰难最考验真本事的是他那套唐代交通图考,最后也成了他的未竟之作,不过他也说了那属于走极端的著作,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觉得没费什么劲编的那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按他说法就是拼凑出来的一套书。但这两套书可以说前者是其“治小学”之集大成者,后者则是其史学基本功之集大成者,所以专业训练这个东西确实非常重要,历史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区别举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传记与年谱的区别,前者注意经世致用就好,后者则更需要注意客观真实,后者必须要比前者严谨扎实得多。

  但非科班出身真没有历史大家吗?岑仲勉先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科班出身就一定没问题吗?杨奎松教授在《现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一章批评道现在很多的党史研究者在研究方向上还是眼睛向上,而且不注意论文的严谨,一篇论文找不到几个注释。所以史学研究的方法与习惯很重要,即使你是非科班出身,但你有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如岑仲勉先生勤作札记),你依然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古今中西的历史理论之发展脉络本身已成为一部历史,各高校历史学院开设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方向也不是闹着玩。不了解今天史学理论前沿,请问你怎么写文章?说“历史是任人”(因为恶心所以下略),是说历史最终是要由人来书写和讲述,这方面存在个人因素的介入和自由度,不是说可以胡扯。现今史学研究中,以论带史,屁股决定脑袋的,你看下作者单位,大多数是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志。试问那些网络大牛让你钦佩不已的文章,有几篇是写得严丝合缝,有一贯的史学理论支持?唬得住你,唬不住我们。

  做研究,你说话得有根据,这根据就是史料。史料鉴别起来很费功夫。譬如我现在做的题目,就颇让我陷入查阅之苦。所幸各研究方向均有先人为我们做过了史料鉴别、考证和整理的工作,方便我们很多。很多人喜欢用自己以前没见过的史料,写出来文章,就宣称自己掌握某某新史料,足以颠覆以往某某观点。其实可以想一想,居然有这么好的史料,有这么大价值,没别人用过,被一个硕士、博士甚至青椒的你找到了,这事儿可能性有多大。你们网络大牛或许有的人也引用,也有参考文献,他她的史料真的能用来研究这个问题,证明他的观点吗?

  你要写文章,有理论了,有史料了,你觉得可以开动了,你写完了一篇自信之作——随便找个比方吧,说,你已经考证出大顺军某某将领生平之谜,你打算用它扬名立万,然而上网一搜,赫然发现先生们早你好几十年写完了,从头到脚把你甩到致远星,你心里会不会有种悲伤的感觉?你会有,网络大牛不会有。他们写的那点玩意儿,你觉得耳目一新,其实是炒了三遍不止的冷饭,上个月刚被某博士论文彻底否定。

  写文章怎么写?像某知名作家那样入戏,写到动情处忘乎所以,也就只能写出些通俗读物来。论不能论,述不会述,评不会评,只记得说有“春秋笔法”,张口就是妄加褒贬,行文充斥流行词汇,这种作者和作品都属于垃圾。

  篇幅所限,我也比较困,也没有责任和能力教给任何人如何培养史学写作能力,就此就寝。

  我是历史学专业的,七年历史,学校在国内也很不错。但是,如果你碰上我,很可能也会发出原来也不怎么样的感叹。说实话,我最怕别人一听说我是学历史的就开始来和我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常常会没法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等我搞清楚了,他们又不感兴趣了。首先因为历史学专业内有不同专业方向之分,历史学需要通才,但深入研究要求精专,毕竟人脑不是电脑,个人掌握最扎实的还是个人研究方向,其他方向会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的情况。比如我是学西方史学理论的,对于中国史甚至是世界史中国别史的一些问题,我真的了解不深入,或者根本没记住不知道。历史学专业训练要求我们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因此不敢瞎说;

  当然不乏有能纵贯古今中外的大牛,但在我接触中,大部分专业学生,除非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一般不会对一个问题言之凿凿,而是谨慎对待。而历史学爱好者,很多的确历史知识储备丰富涉猎广泛,但是很多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忆,不涉及专业问题研究。

  楼上有大牛,这个问题也提出很久了,但是还是手痒忍不住想说两句。简单来讲,相比较史学爱好者而言,专业功底主要体现在对文献学(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史学理论,古文字学,史学史等专业科目都学习和积累上。一个合格的历史系本科毕业生,不是能对历史故事侃侃而谈的说书人,(当然必要的基础知识还是应该有的),而是能拿到一份原始史料,能独立完成点校工作的人。

  再专业一点的还要能看出来这本史料的成书年代,搞清版本,辨别真伪。这对历史爱好者,与其说是困难的,倒不如说是枯燥的,首先繁体字认识和螚读写与否就是个问题,更不用说辨别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误字等问题的处理。讲真,很难的,字小的眼都看花。

  不大清楚历史爱好者是怎样的心态,喜欢历史人物,喜欢历史故事,提高知识储备,或者别的什么原因。

  笔者觉得,史学家有种神圣意识,传承意识,如太史公所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一种上天赋予的责任意识,笔者主观地认为,没有这种情怀意识的史学研究者都算不上真正的史学家。这种从学史开始被导师传授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追求真善美的责任和担当才是在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东西,是区别于普通史学爱好者的真正的专业训练。

  不会是当年明月谁的吧,亲爱的,历史可以有学术方向,也有通俗偏文学方向,当年明月是后者。

  史学界真正的大牛,不仅史学出身,还往往师出名门,《天朝的崩溃》茅海建,其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本科阶段,学术训练,我所受到比较明显的(就是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是搜集资料吧,文献检索+历史要籍,第一项各专业都有吧,历史要籍你可以买本,貌似是王淡元?编,告诉你体例啊想找啥资料请去哪本书里找啊,什么的,你值得拥有!

  不过现在的话,你说的是实情,许多历史系的学生都没看过史记,二十四史最后一本也不知道是啥,感觉大学里的历史教学挺有问题的吧,没用的课上的很多,学生也不勤奋,别的消遣太多了,很多人课本都没看全,背背资料就考试啦。

  我觉得出于热爱自己也是可以把历史学好的,查书单,先通史,建议先别看专著,若是能踏踏实实看些史料,那真是极好的!

  首先你要知道专业历史这个圈子很小,比如:从专业角度来讲学明史的公认的学者全世界就那么些人,彼此都相互熟悉,如同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你在去理解,专业和爱好者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不排除少数有实力的爱好者比专业学者更专业的特例)但整体来说专业的就是专业的。1、老师。既然圈子小那么老师尤其重要了,所谓专业训练无外乎老师的言传身教,这代表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差距,还有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想法。2、书籍。历史这个东西,对“工具书”的依赖程度非常大。那么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就看看一些史学“名著”甚至是网络小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最专业的书或者资料甚至机乎买不到,更别说流通广泛了。3、交流。一个人的想法肯定有偏颇这就需要交流。上面提到了历史专业“圈”,因此爱好者差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实力更差距了整体的实力啊。

  大概就这几点。而且历史是科学类学科,还真和文学有差别,只依靠爱好“拾人牙慧”是够了,但是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又远远不足。

  前面是1月30号写的!今天有人点赞,然后回过头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居然没写,所以补充一下!

  我的老师说过学一样东西,要学到这个东西的精华,要有用我们才去学!同样读一本书,也要从这本书中学到有用的东西,我们才去读!如果你读书、学习这个知识对你现实生活没有用处,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去运动!(当然我个人认为老师的这个要求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高了,因为普通人最求快乐,就像我们爱玩游戏爱上网一样。)言归正传,爱好者读历史其实并没有把历史当做有用的学科去学习,他们过多的关注知识点本身,关注一段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本身!比如他们关注一个历史军事人物的每次战役,这个人物的评价,成就,影响等等!其实这是不对的,历史人物也好,历史故事也好这些东西都已经随着时间消失在现实之中了!这些人物是好人 是坏人 是成功 还是失败其实和你一点点关系没有!你们去争论这些东西就好像喜欢偶像的粉丝实际上对你本身生活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对于各种历史故事你也不能刻舟求剑般就直接套用在现实社会中去!

  历史其实是记录时和变的学科,它记录了整个文明在时和变的环境下能人志士的智慧和道德,而且自古以来编写历史的都是当时最有智慧的学者们,所以一本历史经典往往包涵了古代先人的智慧和作者的智慧!如果你不能从历史人物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智慧和经验教训,如果你不能从作者的表达中明白道德的至理和智慧的相通,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古往今来,历史是大成就者必读的工具书,皆是因为它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看到历史在时间下变的智慧与不变的道德。

  专业历史大师、学者们,承接了历史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将其发扬光大并且承担下寻找“真相”和给我们最真实最准确的历史内容的责任!如果你不能承接文明,承担责任!何谈专业呢?

  啊哈,从问题描述来看,题主似乎是有些怨气。希望不要因此而影响到你和那些历史学朋友之间的关系。

  其实呢,题主你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本身,可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个疑问很常见,特别是在非历史专业的人群中——它来自于一个误解,我尽量简单地概括为:

  既然我已经提到了“普通人眼里”,这个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并且,司马迁很可能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史学家。

  但我又说了“现代意义上的”,所以想必我要说的答案你也猜到了——司马迁不是一个

  我不太确定题主具体指的是哪一类人,也不确定这些人是否作为用户在知乎上活跃着,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也许,他们会在各种各样的历史问题下,引用各种各样的史料,无论是司马迁还是谁的——但仅凭这些是称不上是历史学家的。

  ”另讲——这和他们在这一领域的造诣深度有关,但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们的工作,与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工作并不相同。

  在史学史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群体,就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批学者。新旧交替,中西合璧,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 ,都被卷入了日新月异的剧烈变革之潮流中,历史学也不例外。这些前辈们试图建立起一个新的历史研究体系,但其中的很多人,我们仍难以用“历史学家”来称呼。他们更多的是以

  在司马迁那个时候,不少现在看起来泾渭分明的学科,总是杂拢到一块儿的。不但掌握的知识、需要的技艺相同,人员也是同一批。

  现在嘛,学科高度分化的时代。尽管是面对同一个知识领域,面对同一个史料,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确实有着“沟壑”。并且越往上走,这条“沟壑”将会成为不可跨越的“鸿沟”。

  考据或许是历史研究者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或许不是;但是有一个颇大的错误在于——将历史学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史料的考据。

  但是,对于史料的不同研究方式——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区别,是某种“高于”吗?

  我不太清楚题主是如何和历史学研究生交流、并得出“水平一般”的结论;但要是有人跟我说,一个历史学研究生看过的史书竟然完全没有一个普通人多,很多史料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和网络上那些引经据典、无所不知的所谓“历史大神”相比 ——

  一个事实就是,不止是历史学,现如今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全是照搬了西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

  过去,无论是“中西合璧”的尝试,还是马化 ,终究是失败且过时的。后者不过靠着意识形态苟延残喘。

  当然,“过时”的意思并不是说,过去的“史学家”们不值得我们尊敬——尽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某些传统领域确实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像过去考据学兴盛的时候,依靠单纯的文本考据就能成为一代大家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1.历史学方向很多,研究重点也不一样。不要拿你了解的熟悉的认为历史学的同学都知道,科班出身的如果他不太了解是不会乱扯的。像某同学研究生读的世界史,你问他欧洲史一些他可能都不知道(基础知识另当别论),他可能学的是非洲史下的坦桑尼亚史。

  2.论从史出,讲究史料。看知乎上动不动就能下结论、带有极具感情色彩的答案我认为一般都非历史专业写的。而运用如何正确史料,又要涉及大学期间所学文献、版本等相关知识,这个每个学校开的课不一样。

  3.史学理论。先谈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如果你问一个人能直接很简单的给下定义可能非历史学学生。那么用什么来指导历史研究,历史学是科学与否都是史学理论所关注的。我国有钦定的马哲,西方史学也有各种派别,这也是需要了解的。

  4.史学史。任何一学科不是从来就有的,古代有历与史,但历史一说应是少有的,如何历史与history一词对应起来,西方历史学科又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有了解。

  前四点应该是历史专业学了才有的,最后一点在乎积累多少。你可见知乎上各种大v古今中外侃侃而谈,然而很多只是段子,有些毫无根据,有些借题发挥。科班出身的人,看这些答案,应该是带一种审视的眼光吧。

  所謂專業訓練就是一切可以讀懂史料的訓練。現在的大學教育處於失控的狀態,很多畢業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歷史這種需要長期積累的專業,在就業壓力下很難保證教育質量。以前師長的說法是一個歷史學家的黃金年齡是五十歲以後。“網上歷史大牛”多數是觀點先行、論證不足。專業的歷史研究者掌握的史料越多,越不敢下斷言。

  多读多思考多写,读原始文献、相关论著,思考历史上的问题、历史学的问题,写札记论文评论,如此而已,人文学科大抵都是这样。最基础的是有该学科的相关目录学和学史,目录学会告诉你此学科领域有什么基础书籍和代表著述,学史会告诉你此学科古往今来有哪些流派代表人物论著观点,目录和学史相辅相成。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