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 提要已经启动并列入“十五”国家重点项目的“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目标、任务和思路是探索龙山前 3000——前 2000 年的考古学文化、文明进程和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的文化并将龙山时代与“五帝时代”等同起来认为炎、黄的历史距今约 5000 年左右以落实“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这种习惯提法。这个基本目标、任务和思路可能需要作重大调整“五帝时代”的上限可能不限于龙山时代传说中炎、黄的历史文化可能对应于仰韶时代前 5000——前 3000 年的有关考古学文化。对“探源工程...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 提要已经启动并列入“十五”国家重点项目的“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目标、任务和思路是探索龙山前 3000前 2000 年的考古学文化、文明进程和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的文化并将龙山时代与“五帝时代”等同起来认为炎、黄的历史距今约 5000 年左右以落实“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这种习惯提法。这个基本目标、任务和思路可能需要作重大调整“五帝时代”的上限可能不限于龙山时代传说中炎、黄的历史文化可能对应于仰韶时代前 5000前 3000 年的有关考古学文化。对“探源工程”和史前考古、史前文化提出 5 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探源工程” 目标和任务 重大调整 建议和意见一、“探源工程”的目标和任务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行将结束之际中国院于 2000 年 8 月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同时聘请了 240 多位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作中心的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客座研究员这些专家涉及人文科学、科学多门学科。2001 年 8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00 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展开了讨论与交流。随后一个比“夏商周断代工程”更为浩大的历史考古项目和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并拨出专款。2002 年春天“探源工程”专家组在豫西和晋南确定了 4 个预研究项目分别是河南新密市的古城寨城址和新寨遗址登封市王城岗遗址及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工作人员相继进驻这几个龙山时代的古遗址、古城址开展“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掘和预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 1000 年溯源至炎黄时代其上限大致距今5000 年前以落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惯常提法。以下援引王巍、石兴邦、刘庆柱、李学勤等学者的说法以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目标、目的和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探源工程”总协调人王巍说“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的研究其重点应当放在记载的五帝时期至秦王朝的建立。所涉及的年代范围主要是自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其中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的龙山时代应作为考察的重点”、“从龙山时代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王权和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古代的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王巍还说“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是把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文明开化的肇始国内外华人也都将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文献中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非常简略尚难以将其视为信史”因此“从考古学上探索黄帝、炎帝时期至夏商周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王巍介绍“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可设置的主要课题有这样几项“五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汉字的起源、发展与古代文明的关系”、“环境变迁与文明的演进”、“农业、畜牧业的起源、发展与文明起源的关系”等十多项其中“五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课题“以相关文献记载为线索考证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域考察该区域、该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及社会发展状况研究该文化与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环境变迁与文明的演进”课题“研究龙山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人地关系探讨此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的关系”“华夏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研究”课题拟“对各地发现仰韶和龙山时代及夏商周时期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和遗传基因的研究并与秦汉以后直至的人的体质特征及人类基因相比较”、“其具体是提取传说中炎黄集团活动的主要区域内公元前 3000 至2000 年古人类的遗传基因将其与夏族、商族和周族以及相邻地区其他集团的遗传基因相比较并与秦汉以后直至现代的我国各地的人类基因作对比再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以探索华夏族的起源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这一庞大学术工程还包括其他许多相关研究课题其中有“炎黄至尧舜禹时期古史传说整理、研究”、“龙山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家族组织的发展变化研究”、“龙山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宇宙观、生死观等及其表现形式占卜与祭祀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过程研究”等等[1]。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石兴邦说“氏族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冶金技术的发明历史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说就是原史时代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和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这也是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和诞生阶段”[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庆柱说“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夏之前为龙山时代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发达的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这种考古学文化的时代和分布范围恰恰与传说历史中的五帝的时代和历史活动范围是一致的”[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在 2001 年 8 月初召开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作如是说“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公元前第三千世纪间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文化正经历着剧变冶金技术发明了礼器和礼仪性建筑出现了从聚落发展出城市由符号演变为原始文字许许多多的现象反映出社会正朝向国家发展过渡。对照文献记载这正对应于《史记五帝本纪》所描述的炎黄以来的时代。” 以上引述表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在三件事情上大致已有较明确的思路和设想一是“探源工程”探索的年代范围主要在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2000 年间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二是“探源工程”要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简略的尚未证实的记载落到实处三是学者们已将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与《史记》中的“五帝”时代对应起来。当然这些认识并不是偶然的。二、关于“五帝时代”的主流认识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是 19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史前考古发掘进入高峰期以后逐渐热起来的。实际上将“龙山时代”前 3000前 2000 年视作“五帝时代”与炎黄、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时代对应起来一直是学界的主流认识和观点。以下我们援引一些相关论述以作说明。苏秉琦先生 1991 年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说“考古发现已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形成经历了共识的中国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或传说中 的五帝时代。广大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流、各大文化区系间的彼此认同到理想的中国三代的政治文化的重组到现实的中国秦汉帝国”[4]。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又说“至迟开始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的良渚文化处于五帝时代的前后期之间即绝地天通的颛顼时代”、“考古发现正日渐清晰地提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五帝时代以五千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五帝时代后半段的代表是尧舜禹是洪水与治水其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南北汇合产生了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和组合成新的族群他们在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间在晋南同来自四方主要是东方、东南方的其他文化因素再次组合产生了陶寺文化遂以《禹贡》九州之首的冀州为重心奠定了华夏族群的根基。与此同时从中原到长江中、下游文化面貌发生了规模、幅度空前的大变化以西北古文化为一方以东南古文化为另一方的更大范围的组合与重组这就是龙山时代出现的文化背景。五帝时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多支祖先组合与重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5]。可见在 1990 年代的十年间苏秉琦先生对“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衡定的。 严文明先生 1989 年在《东夷文化的探索》中将古史传说中的太昊、少昊、蚩尤与大汶口文化晚期联系起来并且将蚩尤与黄帝、炎帝的战争也放在这一时期其年代大约不超过距今 5000 年[6]。1992 年严文明先生在《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中认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大致相当于史书记载的五帝时代。他将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前 3500 年前 2600 年与“五帝”中的黄帝、颛顼、帝喾此外还有炎帝、蚩尤视为同一时期而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前 2600前2000则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唐尧时代[7]。1996 年严文明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文中将龙山时代的年代界定为前 3000前 2000 年这时代“众多城址的发现证明那时已处于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正好吻合”[8]同年严先生在《中国王墓的出现》一文中还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大约为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2100 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城址。其中最大的有 100 万平方米多数为 1020 万平方米。这是一个小国林立的时代。中国古书上讲黄帝、尧、舜的时代总是说有万国或万邦。现在看来这些传说是有根据的”[9]。1999 年严先生在《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又将龙山时代的年代界定为前 2600前 2000 年并认为“龙山时代应该大体上相当于古史传说的唐尧虞舜时代。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尧舜时代已经是初具规模的朝廷而不是什么部落联盟”[10]。最近严文明先生在《东方文明的摇篮摘要》中认为“到了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时代城址在山东、河南、内蒙、四川、两湖和江浙一带广泛出现。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聚落形态它是一定地区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它区别于广大乡村又同一般乡村一道联结成了城乡结合体这是一种与氏族部落为基础的社会有本质区别的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时期很象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11]。另外严先生 1991 年在日本大阪一个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还说“大多数学者认为铜石并用时代包括仰韶晚期到整个龙山时代就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时代它同传说中五帝的时代是大体吻合的”[12]。可以看出严文明先生在十多年时间里对“五帝”所处的时代的认识大体上也是衡定的即上限达到仰韶文化晚期的前 3500 年左右下限为前 2000 年。 李伯谦、徐天进先生在《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几点设想》中将五帝时代的上限定在前 3500 年[13]与严文明先 生相同。张忠培先生 1997 年认为“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分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已跨过了文明的门槛”。他说“夏王朝之前如尧舜时代或唐虞时代,相当于考古学的龙山时代或其部分时期”[14]。他最近在《我对中国文明的一点认识》一文中也持同样观点[15]。199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举行过一次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讨会。郭大顺先生在这次会议上发言说“中国早期国家阶段跨越的约距今 55004500 年即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正好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据记载五帝时代各集团间战争、接触频繁著名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所反映的五帝前期主要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及南北接触在中国古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五帝后期由四周向中原的汇集与上述考古文化所反映的情况是相吻合的考古文化与古史传说的有机结合正在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继续深入的一个标志。”孙守道先生发言说“依据我国几大流域种种考古发现不难推想至少在距今四千年到五千年前后即约当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中华大地上已呈现出文明初始那种蕴育激荡、迭相迭起、东西相映、南北交辉的历史趋势”郑光先生在发言中也说“从陶寺遗址到整个中原龙山文化反映出《尚书尧典》、《禹贡》、《左传》、《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关于黄帝以来的基本历史和政治疆域的记载是正确的”[16]。 199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在《1991 年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述评》中说“虽然五帝时期及夏代的历史都出自后人的追记没有当时的文字记录可资证实但是如果将传说的五帝时期与龙山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相比较尤其是将五帝时期万邦、万国林立的现象与龙山时代的众多城址或中心聚落群址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参比性。所以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为题揭开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历史面纱将是现今或是 21 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需要面对的又一重大学术课题”[17]。2000 年河南省考古所在《河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家要继续开展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要把我国自黄帝以来五千年的文明史明明白白地摆在世界面前”[18]。2001 年曹桂岑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五帝时代”》一文中说“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五帝时代的人物应该说是恰当的就现有资料我们可以认为五帝时代距今 4070 年4500 年之间。这期间的考古文化是龙山文化其碳十四测定年代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41004900 年文献记载与考古文化是相吻合的。所以我们在寻找五帝时代文化时只有在龙山文化中去寻找”[19]。2002 年何驽先生在《文献考古方法论刍议》一文中说“獠牙玉人面流行的石家河文化三苗和良渚文化在龙山时代均系中原河南龙山文化的南方劲敌这两个强劲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可能联合成所谓的蚩尤集团对中原黄帝集团包括黄河下游的东夷山东龙山文化发动进攻即是文献常说的有苗作乱和蚩尤作乱这便可能演绎成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的大战。结果是蚩尤大败考古上则反映为石家河、良渚文化的急剧衰亡”[20]。 以上例举表明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和探索异常活跃的 1990 年代前后十余年间认为考古学的“龙山时代”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相对应且“五帝”的年代约在距今 50004000 年间个别认识年代上限达 5500 年前一直是学界的主流认识199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作《1991 年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述评文章》以及苏秉琦、严文明、张忠培、李伯谦等先生所持论点均能说明此一。但是在这种主流认识之外还有一种非主流认识并不很显眼地存在着为了讨论的方便 仅根据个人认识和理解暂作这种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分。三、关于“五帝时代”的非主流认识 河南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许顺湛先生多年来一直认为黄帝时代或“五帝”时代的年代并不限于龙山时代而是要上延至仰韶时代。他 1992 年发表《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论述了黄帝时代的概念、创造发明、社会形态与考古学文化的结合认为黄帝时代应包括仰韶中晚期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早期文化等[21]。1996 年许顺湛先生在《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一文中认为黄帝时代已具有他所提出的文明源头的五条标志一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二是手专门化三是脑力劳动阶层化四是部落酋邦化五是礼制规范化。这种论述也是结合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而进行的。在论述黄帝时代的礼制时许顺湛先生说“每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每一类型文化都具有共性的特点特别是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各个文化类型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共性才统称为仰韶文化。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政令是什么力量促使形成的可以说是在自然形态下在一定的范围内原始宗教意识支配下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形成法规的作用这就是原始的礼制[22]。1999 年许顺湛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一文中更明确地认为黄帝时代对应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即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而“尧舜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应属龙山文化”。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关系是“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是黄帝族团的文化。安阳后岗龙山文化是颛顼族团的文化。白营龙山文化、王湾类型龙山文化和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是帝喾、尧、舜族团的文化。以嵩山为中心的龙山文化可能有先夏文化不过从时代上说我把它归入尧舜时代文化。与五帝时代相当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归入五帝时代文化。如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早期以及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下王岗类型仰韶文化等。其他各地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马家窑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归入颛顼、帝喾、尧舜时代文化”并根据《春秋命历序》将黄帝年代的始年确定在距今 6420 年前[23]。“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是否确当可以暂时不管但许先生将黄帝时代确定在仰韶时代而不是龙山时代是没有疑问的。2001 年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前夕许顺湛先生又发表《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文章开篇即说“我把黄帝时代的年代框架界定在距今6000 年前后至距今 5000 年前后基本上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关于仰韶文化我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论述认为与炎黄文化相对应。因此谈到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首先就得考虑到仰韶文化”并认为“仰韶文化聚落群的重点地区和中心地区很清楚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黄帝时代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资料”[24]。 1997 年黄怀信先生发表《仰韶文化与原始华夏族炎、黄部族》将古代文献中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与仰韶文化的两大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结合论述认为“仰韶文化的两类型有共同的渊源与炎、黄有共同的祖先一致两类型的成熟地与炎、黄所成之地相同两类型起源的时代与炎、黄发生的时代相当”。根据这三个方面作者推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当于炎帝部的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部的文化”。根据已知的夏文化上推作者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三门峡地区以东洛阳、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因与庙底沟类型有较多的相同因素而被认为是庙底沟类型在东方的一个变体因此它“很可能就是庙底沟类型人们的一支向东发展与当地居民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地区文化。作为这一地区文化典型遗址之一的王湾遗址有连续发展的三期一期属仰韶文化三期属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二期具 有过渡性质”而“据研究与夏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的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来的。夏禹是黄帝部的直接后裔那么王湾三期以至一期无疑就属于黄帝部的文化。属于变体的王湾一期既属黄帝部的文化那么作为本体的庙底沟类型自然也应属于黄帝部的文化”[25]。张锴生先生注意到了学者们将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相比照时存在“意见不尽一致”的情况但他仍然将五帝时代的上限确定在仰韶文化中期。他说“我们依据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变化把这一时代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 6000 年到5000 年第二阶段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 5000 年到 4000 年”[26]。陈建宪先生将炎、黄的年代、文化放在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之间去考察。他说“在陕西的黄土平原上散布着一些以女性为血缘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在这些氏族中最有名的是黄帝族和炎帝族他们生活在渭水上游的两条支流姜水和姬水的旁边。后来这两个氏族向东部扩张和迁徙将他们的文化扩展到了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他们的足迹在南至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至甘肃境内、东至山东省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主要来源之一的华夏族团”[27]。他没有指明炎、黄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但根据他对炎、黄的年代、地域的界定恰与仰韶文化相合。王大有先生将“黄帝时代”分为轩辕黄帝氏族先世前 5400 年前 5000 年、涿鹿轩辕黄帝时代前 4513前 4366 年、灵宝有熊黄帝时代前 43664258 年、新郑缙云帝鸿黄帝时代前 4258前 4140 年、汾晋帝轩氏黄帝时代前 4140前4049 年几个时期其发源地在甘肃天水东 35 公里的轩辕谷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28]。 中央民族大学的陈连开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研究他认为“黄帝起源于陇山西侧天水地区为近是。在黄帝集团的发展中陕北是极为重要的地区。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并非具体历史人物的私名其陵园所在就表明了陕北在黄帝集团发展中的重要性。黄帝集团另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地区是燕山地区。该集团从陕北向燕山地区迁徙的证据已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自渭水下游越过黄河后沿汾河和桑乾河北上与燕山以北红山文化在桑乾河及汾河发源的河北张家口地区交汇在一起。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明曙光的出现”[29]。陈先生这种论述表明他是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视为黄帝文化的因为沿汾河、桑乾河北上与红山文化碰撞的文化是庙底沟类型。苏秉琦先生对此早有论述“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间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通过一条呈 S 型的西南东北向通道沿黄河、汾河和太行山山麓上溯在山西、河北北部桑乾河上游至内蒙古河曲地带同源于燕山北侧的大凌河的红山文化碰撞实现了花与龙的结合又同河曲文化结合产生三袋足器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到四千年间又沿汾河南下在晋南同来自四方主要是东方、东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结合这就是陶寺”[30]。陈连开先生还引述王震中、任式楠、孟华平等人的论述说“黄帝集团在较早的时期有一支发展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峡一带的土著通婚衍生出昌意族并从考古学上予以证明即仰韶文化南下对大溪文化中心区的也许就有着黄帝与嫘祖传说的历史背景。长江以北地区无论大溪文化还是油子岭文化都明显可见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因素而且呈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之势至江南则基本不见其踪迹了。”同时“炎黄集团起源之地比较接近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地理的因素这两大集团都 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点的亲缘集团。炎、黄同出少典有蟜氏部落后世成为异姓的相互通婚的不同氏族与部落”。陈先生认为“炎黄两大集团分布的地区内不仅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相同文化特点亦有相当的相似处差别只是地方类型和文化中心的差异”、“炎帝集团起源之区当为陕西境内渭水上游和秦岭以南汉水上源一带其后不断迁移”[31]。总之陈先生认为炎黄文化即仰韶文化。 根据“探源工程”以及学术界近 10 多年来的主流认识“五帝”时代对应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前 3000 年前 2000 年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年代约在距今 5000 年前或不超过距今 5000 年黄帝文化应在龙山时代的诸考古学文化中去寻找根据许顺湛、黄怀信、陈连开等少数学者的认识炎黄时代对应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 前 5000前 3000 年甚至有的学者明确指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对应于炎帝文化、庙底沟类型对应于黄帝文化或黄帝时代、黄帝文化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黄帝的年代、文化是完全不相同的。就真实的历史而言“黄帝”的年代、文化显然不会是两可的而只能二取其一或者说它应该也只能是唯一的、确定的就现实的需要而言也是这样。因此“探源工程”可能面临着一些障碍和问题简言之即是要么对“工程”的目标和任务作出重大的调整和修改要么必须论证并否定炎黄时代和炎黄文化对应于仰韶时代、仰韶文化以及黄帝文化对应于仰韶文化中晚期这种说法同时论证“五帝时代”即龙山时代、“黄帝”约在距今 5000 年前的科学性、真实性。四、所谓“主流认识”依据何在 如上所述认为炎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当于炎帝部族的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部族的文化这虽然是极少数学者的观点和认识但它却是从考古学文化的实际出发结合古史传说、文献资料、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而得出的。相反认为“五帝时代”即为龙山时代、黄帝的年代约在距今 5000 年前虽然是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并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所采用但据笔者对最近十多年来我国最主要的一部分考古学期刊的了解迄今都没有一个学者、一篇论文对黄帝时代、黄帝文化在龙山时代、龙山文化的时空范围内作过具体的研究和考证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和意外 将龙山时代视为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什么依据呢如前所述是因为龙山时代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小国林立的时代古书上说“五帝”时期有“万邦”、“万国”所以学者们感觉龙山时代“很象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甚至“感觉”也不要直接将龙山时代说成对应于、相当于“五帝”时代好象这是一个不证自明、无须证明的公理、常识。实际上除了陶寺文化被认为与尧、舜有关这方面有一定的依据和论证外黄帝、颛顼、帝喾对应于龙山时代的何种考古学文化在学界基本上没有人论证或者说没有有说服力的论证。据笔者所知仅有个别“排排坐分果果”式的牵强附会的分派或者臆测。比如蒋乐平先生认为传说时代的史迹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相互印证而能够大致契合甚至他还发现了这样的传说史迹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蒋先生给出的传说中的“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关系是华夏集团河洛地区炎帝为客省庄和三里桥类型龙山文化黄帝为王湾类型龙山文化共工为齐家文化尧为陶寺类型东夷集团海岱地区太昊为山东龙山文化少昊为山东龙山文化蚩尤为良渚文化苗蛮集团江汉地区颛顼为下王岗类型龙山文化帝鸿为石家河文化[32]。这个对应关系倒是将“五帝”中的三帝漏掉了帝喾和舜甚至包括炎帝、太昊全部按在了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但它仅有“发现”和安排而 没有论证。蒋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除了大洪水的原因外还和黄帝杀蚩尤的战争有关他说“如果将蚩尤看作是良渚文化的一个部落首领那么这场大战正好作良渚文化因何在四千年前衰亡的注脚”。这似乎可以成为蒋先生持论的一个佐证。但是我们都知道良渚文化是在距今约 42004100 年间衰落的因此所谓“黄帝杀蚩尤”就应该是在良渚文化急遽衰落的晚期即距今 4200 年左右这个年代还晚于陶寺类型即尧的年代据《尚书尧典》有关星象推算尧的年代也在距今 4300 年前显然乖谬太多。 将传说中的“黄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约 5000 年有什么依据呢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这至少说明司马迁是拿不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的。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 26 世纪即距今约4600 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 5000 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这个年代与辛亥革命有关。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说明“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 4609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报》所用年代又据何而来呢该报系孙中山 1905 年在东京建立同盟会后所创办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33]。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 2357 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 100 年、少昊金天氏 84 年、颛顼 78年、帝喾高辛氏 70 年、帝挚 9 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 2698 年。史式说《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术数书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家皇甫谧则是一位精通针灸之学的医生二人皆非史学家所以“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测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 2698 年算起到今年1999一共是 4697 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民报》当时采用黄帝纪元不过是古为今用是清末革命党人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宣传需要而提出来的未经过慎重的考证当然不足信”[34]。 邵雍、皇甫谧二人皆非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否定黄帝纪元的理由但黄帝纪元始于公元前 2698 年并非信史、缺少科学依据和充分论证是无疑的。因为其一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不一定是象《帝王世纪》或其他史书所说的那样前后年代相接的帝王关系而很可能各自代表着一个部落群体是某一群体或其领袖人物公用的名号其二据神话学家袁轲研究帝挚即少皋二者实指同一人、同一部落群[35]其三关于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不同的古代文献有不同的说法《帝王世纪》仅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如《《春秋命历序》就与之不同》其四古书中所有关于“五帝”年代的记载均为文字时代古人的追记或推衍没有确证也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明。宋健在《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中还提到另外两种黄帝年代一是江苏的历史学家推算 1911 年是黄帝 4402 年一是黄藻编辑《黄帝魂》定民国元年为黄帝 4622 年。杜正胜先生说“古典文献对于三代以前的历史记载是很渺茫的司马迁著史断自黄帝根据传说世系推测大约相当于典型龙山文化之始不会超过西元前 2500 年以前”[36]。《竹书纪年》说黄帝在位 100 年、颛顼在位 78 年、帝喾在位 63 年、尧在位 100 年、舜在位 50年共 391 年。许顺湛先生认为“《竹书纪年》所说的五帝年代不仅不能与 具体的人相对应更不能与族团的情况相对应。惟一可供的是《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尽管《纬书》有许多不可信之处但是《春秋命历序》谈到的五帝纪年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春秋命历序》认为黄帝、颛顼、帝喾是代表若干世这个世应理解为重要的领袖更替而不是具体的一代人”。根据《春秋命历序》和夏代立国约距今 4100 年左右进行推算许顺湛先生认为颛顼年代当始于公元前 29 世纪即距今 4900 年左右黄帝年代当始于公元前45 世纪即距今 6420 年左右[37]。而曹昱《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文中又有一说“如果按近年史界对上古史断代的研究以及按《通鉴外纪》所载《春秋命历序》所记三皇五帝各朝帝世及年代中黄帝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3706前 3306 年”[38]。 总之将龙山时代与“五帝时代”等同起来视黄帝的年代距今约 5000 年都是无所依据、未经论证的感性认识或想当然而已五、“主流认识”给研究工作带来混乱 由于以上的原因即人为地将龙山时代与“五帝时代”等同起来将黄帝的年代估算在距今约 5000 年前这种先验性的框架和东西必然给研究工作带来混乱使史前考古、史前文化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研究必然犹如戴着脚镣跳舞甚至最终只能陷入困境、迷茫当然这也是“探源工程”将要面临的问题。以下举例说明 陈连开先生在《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文中将仰韶文化前 5000 年前 3000年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及其文化对应起来但在该文中他同时又说“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萌芽可追溯至距今 5000 余年前在距今 5000 年至 4000 年这一个千年纪考古学界称为古文化古国我称之为王朝前王国。这个历史时期在考古学上大体相当龙山文化时期向青铜器时代过渡在中国文献记载方面是从黄帝至尧舜的五帝向夏商周过渡”“公元前 3000前 2000年间是中华文化由多元向一体融合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将这一时期笼统地称为前王朝古国文化时期也有学者直接称为龙山时代。神话传说中黄帝战胜炎帝、两昊蚩尤尧舜禹战胜三苗等惊天动地的战争就反映了当时部落集团间的兼并事实”[39]。这又是将黄帝时代、炎黄大战放在龙山时代前 3000 年前 2000 年采用的是将“五帝时代”与龙山时代等同起来的流行说法。黄帝部族也许可以延续几千年但我们又如何去研究“炎黄大战”呢“炎黄大战”总不可能纵贯两、三千年吧何况仰韶时代与龙山时代是很不相同的两个时代更何况炎、黄文化在仰韶时代还有踪可寻而在龙山时代具体与何种考古学文化相关还渺无踪迹史式先生在《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中华文明史新探》一文中追溯黄帝距今约五千年这种认识的来历批评了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测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可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说“大约在五千年前陆续出现了一些方国城邦国家由于争夺耕地与牧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母系制社会让位于父系制社会青铜器与铁器先后出现。这是传说中的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与部落联盟式的夏、商、周三个王朝”[40]。这里仍是将黄帝年代视为距今约 5000 年采用的是流行的说法。陈连开、史式这两位对考古学文化或古史传说有所研究并有独立见解的学者竟然一方面在发表自己不同于学术界流行的将“五帝时代”与龙山时代等同起来、将黄帝的年代局限于距今约 5000 年前的认识一方面又采用自己所否定或批评的这种流行观点说话到底是习惯性使然还是害怕与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不同而遭到轻视或嘲笑 199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在《1991 年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述评》文章中将“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的有关研究和讨论概括为四种观点其一认为二里头文 化是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强调黄河流域首先进入文明时代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并对周围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二认为中国约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进入文明时代其三认为中国在距今约 5000 年或 5000年以前即已进入文明时代其分析的具体个案有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和红山文化后期等当时的主要特征是王权、神权在社会中居同等地位出现了将两权集于一身的人物其四认为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由此开始了中华文明的充分发展与繁荣时期[41]。这四种观点中唯有第三种观点才认为中国文明约在 5000 年前已经开始但恰恰是据以产生这种观点的考古学文化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出现在辽西、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山东和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地区而它们恰恰与传说中的黄帝没有多少关系。与黄帝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大都在中原一带如陕西黄帝陵、姬水、洛水、炎黄二帝同源于关中西部渭水流域河南的新郑有熊、灵宝铸鼎原、首山、荆山、鼎湖等北部接近长城地带的仅有河北涿鹿。如果把黄帝的年代确定在距今 5000 年左右或者限于龙山时代那么它不仅不能与考古学文化相契合而且也不能与有关传说和遗迹相契合因为陕西、河南与黄帝传说有关之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或许为了要寻求一种与黄帝距今约 5000 年这种说法相适应的有影响的考古学文化有的学者将红山文化视为黄帝文化。如苏秉琦先生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42]韩嘉谷先生认为黄帝早期活动区应是红山文化分布区“黄帝成为《史记五帝本纪》的第一人极可能和红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南下有关”[43]。但是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南下最南不超过河北中部根本没有到达中原那么中原一带与黄帝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又如何解释呢另一个问题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的接触地带在河北北部如果将红山文化视为黄帝文化那自然应该将庙底沟类型视作炎帝和蚩尤文化。但是就红山文化与庙底沟类型而言是后者北上影响了前者而不是前者南下影响了后者这与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的古史传说是完全相背的所以将红山文化视作黄帝文化是有问题的或者说红山文化肯定不是黄帝文化。那么距今5000 年的黄帝的考古学文化又到哪里去找呢 1995 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河北涿鹿县人民政府在涿鹿联合召开“炎黄蚩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提出的一个有关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问题颇发人深思“炎黄在渭水一带处于黄汉中游而蚩尤部族源于下游而最后均打到河北一带虽然可能经过联合再内战分开但打仗需要后勤才能远离部族原地。实际后黄帝取胜后将政治中心建于涿鹿。问题在于为什么夏商开始到秦汉政治中心又到了黄汉中游呢线]。李先登先生在《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一文中说“在距今 5000 年前的五帝时代龙山文化时代之初中国大地开始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当时主要是炎黄中原与蚩尤东夷两大集团的斗争最初东夷强大反映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与西扩经过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杀东夷族团的一部分开始融入炎黄集团出现了人类学上所说的酋邦而东夷族团的另一部分南迁为后世的三苗”[45]。问题之一炎黄中原与蚩尤东夷两大集团的接触地带是豫东、鲁西南、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交汇之地怎么打仗又打到了河北的涿鹿问题之二大汶口文化的繁荣和西进在其晚期达到高潮对此学者已有详尽的研究[46]。栾丰实先生说“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和影响加强进而发展到人口迁徙的移民逐渐形成 一股潮流。这种趋势到龙山时代早期后段即距今 48004600 年前后达到高潮此后一直到二里岗下层商文化之初除了龙山时代末期一段时间内中原地区对东方的影响稍占优势之外海岱地区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47]。即是说黄帝打败蚩尤应该是在距今约 4600 一 4500 年这段时间而此期正是庙底沟类型沿汾河北上在河北北部与红山文化碰撞再南下在山西南部形成陶寺类型的时期。这种认识不仅将黄帝之后的少昊、颛顼、帝喾全都挤掉了而且更与古史传说和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相悖。因为大汶口文化与少昊部族相关在学界几乎已成为定论在古史传说中炎、黄的年代排在少昊之前炎、黄、蚩之战不可能在少昊的末期。问题之三在东夷文化大肆侵入中原南方有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侵威胁的龙山时代黄帝怎么会远离中原跑到河北涿鹿去建立政治中心六、“探源工程”面临的问题 “探源工程”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将龙山时代等同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将黄帝视为距今约 5000 年前这种主流认识可能恰恰是错误的而炎、黄文化对应于仰韶文化炎帝族对应于半坡类型、黄帝族对应于庙底沟类型这种非主流认识可能是正确的。在此我们有必要作更深入、全面的考察、探索。 首先史前考古文化与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的是宝鸡北首岭以及整个渭水流域的史前文化主要是半坡类型与炎帝之间的关系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与少昊之间的关系山西陶寺文化与尧、舜之间的关系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与鲧、禹之间的关系。这几对关系在学术界几乎得到公认争议最少因为考古学文化与古史传说、文献资料的吻合度最好。在这个框架下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视为黄帝文化刚好在各方面都是契合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两者基本上平行发展但前者偏早后者偏晚后来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很快衰亡而庙底沟类型在中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繁荣和发展这与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同源黄帝战胜炎帝取而代之十分吻合在年代上庙底沟类型大体介于半坡类型与大汶口文化之间三者有重合部分与古史传说中的排序“炎帝、黄帝、少昊”也十分吻合。 其次仰韶文化的时空和内涵在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这与古史传说中炎、黄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吻合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中又以后者传播最广、影响最巨这里可借用苏秉琦和王仁湘先生的有关论述来说明。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类型与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起源有关奇怪的是苏先生竟将红山文化视作黄帝文化这可能也与“黄帝距今约 5000 年”这种传统观念有关因为据此前的考古发掘在约 5000 前红山文化的进步性和文明特征是最为突出、显著的他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约当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个支系宝鸡北首岭上层为代表在华山脚下形成以成熟型的双唇小口尖底瓶与玫瑰花枝图案彩陶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类型这是中华远古文化中以较发达的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花朵其影响面最广、最为深远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48]。王仁湘先生对苏秉琦所说庙底沟类型“玫瑰花枝图案”采取读阴纹地纹的方式认读发现它们构图十分严谨、纹饰清新秀美异常而且都是旋纹。王先生在研究分析了仰韶文化系统、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彩陶旋纹后说“旋纹图案可能隐含着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共有的认知体系是一个目前还不能完全破解的认知体系我们暂可以将它假设或猜想为原始宇宙观体系还有待更...
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924经济学(含宏、微观)之宏观经济学考研仿线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341农业知识综合三[专业学位]之理论力学考研题库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6中国民间文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828运筹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吉林省培养单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857自动控制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数学综合(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运筹学)之运筹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