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2020-08-19 10:01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阅读!

  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1、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商王对各方国的控制力有限,除对商承担纳贡和征伐的义务外,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封建之制”常见于我国古籍,其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或“封蕃建卫”的简称,也就是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并被后世许多朝代采用(如西汉、明朝等)。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指的是一种介于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实行各种礼乐制度。所谓的礼乐制度,就是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

  解析:中国古代以秦为界,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秦以后为郡县政治,“郡县政治”对应的是中央集权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例题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题意相符,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C、D错误。

  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要求回答在官员的任免方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第一段材料的主题是:夏商西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根据出身决定任职情况,并且“世卿世禄”。第二段材料的主题是: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郡、县,郡县长官不是世袭而是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这就是与夏商西周的本质区别。本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任职,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体现了选贤任能。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受封者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生产方式上讲,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商代已经实行井田制,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战国商鞅变法有“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这便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注意井田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的使用)。

  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繁荣,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工,百工;商,官贾;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工商业制度。“工商食官”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

  (2014 山东滨州高考模拟)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井田制的理解。首先,题目要求找出“认识错误”项,私田实际上亦归奴隶主所有,A项错误,符合题意;公田采用集体耕作,完成后耕作私田,且公田收获物归奴隶主,私田收获归奴隶支配,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历法产生于农业。早在夏朝,中国已有透过观察和记录天时的方法来编制自然历法。到了商朝,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和周期,加之农业生产进步,使得商朝历法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发展线索和字体特点。商朝甲骨文形成完整体系;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所创制的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隶书具有笔画横平竖直,楷书具有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特点。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