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与汉语拼音:世界公民的大历史眼光

2020-08-22 13:00

  (见习记者 杨月)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0岁大寿的日子。周有光,著名语言文学家、思想家,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这也是一位力推语文现代化的大师,以“说真话”的治学精神和“接地气”的现实关照,以世界公民视角关注中国,让汉语和汉语拼音走向世界。

  建国初期,文字改革被提上日程。这一天,毛主席到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问:为啥不能用汉字笔画式的字母?一片寂静,没人敢犯颜直谏。毛主席又问:周先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周有光嘴上沉默,却笔耕不辍,他先后发表了《字母的故事》、《什么是民族形式》等作品,不断“科普”拉丁字母,拼音才逐渐被广为接受,并在周有光的推介下走向世界。

  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到1958年方案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了反复论证。“国际化”还是“民族形式”?一部分人认为,民族形式就要根据汉字形式创造的、与汉字有一定联系的拼音字母。但周有光和绝大部分人主张采用拉丁字母作汉语拼音字母,周有光在《什么是民族形式》一文指出,民族形式主要表现在语言上,文字形式是另一回事。改革文字并非改革语言,如果新的书写符号体系能更好地服务于汉语,那只会巩固民族形式,而无损于民族形式。

  周有光思路的延展过程也被学者们评价为闪烁着“世界公民”思想,他说:“拼音字母的可贵,不在它的珍奇,而在它的实用;不在它有独特的传统形式,而在它有便于文化交流的共同形式。”周有光认为,永久性的民族形式是不存在的,对拉丁字母,“我们与其另起炉灶,不如采用它。”

  汉语拼音制定好以后,周有光代表中央政府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他期望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承认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代表着汉语拼音走向了世界,“这也是周老的贡献。”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语言文字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说。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