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11月30日以考古之光照亮尘封的历史

2020-12-04 14:45

  在河南洛阳,新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王级大墓,进一步印证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徙中原的历史。

  远在青海的都兰县热水乡,“热水墓群”也有新发现,甬道出现大量随葬品,千余件珍贵文物出土。

  从新发现到新单位,都是关于考古的好消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古界的新动向,背后有对历史疑云的好奇,更有对文明深处与细节的探索。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献典籍可谓浩如烟海,但也仅记录了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发明以前,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字记载。而放眼整个人类发展史,缺失记载的时间更是长达百万年之久。这些空白,都要靠考古成果来填写。即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明,也需要考古发现来印证、丰富和完善。

  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近百年。其间,在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下,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近年来,良渚、石峁、陶寺、红山、二里头夏都遗址、安阳殷墟等遗址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明晰。考古工作者们通过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拼接历史的碎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在述说过去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透过一片片甲骨,感受汉字演变的丰富和造型的奇美;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前,体味“六王毕,四海一”的磅礴进程;欣赏一件件精细雕刻的器具,惊叹大国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这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突破时空的壁垒和桎梏,鲜活地诠释了“文化”二字,让我们在触摸、感受厚重的历史的同时,也生发了与这片土地上无数先辈们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了文化艺术上的滋养。

  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到“南海1号”古代沉船的保护发掘……一项项考古成果呈现在公众眼前,越来越多人感受到考古魅力的背后,是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默默付出。考古是一个探本寻源,不断寻找“证据”的过程,经常要趴在黄土坑里挖掘那些残砖碎瓦,相对枯燥和艰辛,甚至被认为“太冷门”“没钱途”。今年夏天,湖南姑娘钟芳蓉高分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新闻,让考古专业跟着“热”了一把。考古事业需要更多像钟芳蓉这样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而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更是推进我国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未来可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文字 李芸 设计)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