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何在?为何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出路这么窄?

2021-01-11 10:01

  新年任务,把过去忽略的邀请重新翻出来检视一遍,写清楚为何要忽略。(天坑啊)

  历史的魅力?大概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吧。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你想想,有一样物件,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文物,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出现在你这里。虽然沉默不语,但它带着历经风霜雨雪的苍凉烙印。只是面对它,难道你内心没有一种触摸它、感知它、了解它的冲动吗?(好吧,也许,也许,在有些对历史不感冒的人、和一些号称自己懂历史的人看来,这纯粹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发情行为。)

  然而它不会讲话,它只是默默地呈现在你面前,就像它穿越千百年所做的一样。因此你要试着与它沟通吧。你要了解它所在的时代,那个时代里它所处的生态、它扮演的角色。你难道不会情不自禁地想要翻开这本书、或者举起这件文物,细细地端详它。从它字里行间或肌肤腠理当中挖掘一些东西出来吗?(有时候,人选专业就和找对象差不多吧,反正我选择历史学就是这么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傻了吧唧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只觉得周围高人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不是个儿。临近毕业了,才敢战战兢兢地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看到我这个时间答题,其实我是在绞尽脑汁地改毕业论文(加尔文你快来烧死我好了...T_T )。关于历史专业的前途,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乍一看好像历史专业没有什么出路。我周围的同学大概就三条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考研究生、找个学校就业当老师。当然也有家里稍给力些想出国的。但是在这出国的一小撮人里,貌似只有我是打定主意出国学历史的。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好,跑去美国究竟好在哪里了。但是我实在想不到自己除了历史对其他科目还有什么兴趣,同时又着实觉得留着国内自己只能被边缘化。(蛋疼ing!万一论文答辩安排的靠后了?洒家托福还考不考了)

  说历史专业出路窄,与其说是这社会没有给我们出路,还不如说是自己短浅的目光看不到路。有时候事情就这样,被大山压着,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路都是人走的,有时候又是我们自己把路走窄了。如果连我们这些历史学子都只有“学历史出来只能教历史”的偏见,我们又凭什么要求社会给我更多的机会呢?学历史的人里难道就真没有其他行业的成功者吗?我看未必。(死去吧!破电脑电量不足,明天再写。睡觉觉)在艺术界、政界、商界都有历史系毕业的干的不错的人。

  当然,丑话还是要说的,对于四体不勤的人,学什么、干什么,都是一样,等着被淘汰吧……

  对我而言,其实这倒是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既然我选择了历史,那么无论它将来是否能成为一门显学,我都不要离弃它。就如同将来我会挽着新娘,许诺无论健康与疾病,都会陪伴她一生一样。

  题外话,当我一开始打出我是“历史系小笨鸟”的时候,我心里居然有点暖洋洋的。我突然想感谢谁一下,谁呢?考虑到最近在写宗教改革,可能离主比较近,那就感谢上帝,让我差不多找到了足以寄托一生的这个职业吧。我会坚持做下去的,以不负主对小笨鸟的恩泽。

  如果觉得好气又好笑,就当以上全是一个小孩子的梦呓吧。。。也许在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字和物件面前,我只是一个拖着鼻涕路过的小屁孩罢了。

  这个行业需要那些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战士。如果只是想要混碗饭吃,去做个中学教师可以满足,但是永远没有 “点钱点到手抽筋” 的机会,永远没有。

  【转载】博士班代表黄修志同学在复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系、旅游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他是我们博士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才华横溢啊~~~贴一个他代表博士毕业生的发言

  ==================================================================

  历史乃人文之母,人类所有的光荣与伟大皆是从历史这棵大树上发芽、开花、结果。我一直告诫自己,要有人文气,莫有文人气,只有了解方知同情,只有超越方知关怀。那么我们应该同情什么?关怀什么呢?记得钱穆先生曾说过:“研究历史,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时代中找答案。”黄仁宇先生也提醒我们,历史学家应该更关心“为何以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无视于时空背景就贸然问“为何不依照我认为合理的方式出现”。在读书过程中,我也非常佩服托克维尔和拉铁摩尔,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有一次听哈佛的欧立德教授说起,他说孔飞力教授常常在听完一个学者的演讲后问一个问题:“So what?”是啊,我听你讲完了,你下得工夫也很大,但那又怎么样呢?归根到底,史学是一种具有经世意识和通变精神的关怀,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然而在我看来,这四句话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递进关系,“绝学”不是死学,“绝学”的内容就是前面的“往圣”一直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即顾炎武所言“明道”与“救世”,“绝学”的总目标便是“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史学更应当拥有大格局、大担当、大境界。

  当然,读书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要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理想和心灵状态?历史是明亮的光,不仅能照亮文明,照亮未来,还能照亮灵魂,使我们拥有海阔天空、勇猛精进的心境。我们应当学会用检视历史的角度来反省自己人生,只有将“道问学”与“尊德性”融合起来方显充实而有光辉。人生是一条梦想之路,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长远,人生又是一棵梦想之树,只有扎根大地,方可长得崇高。相信一切怀有梦想的朋友,都应珍惜每一段生命历程,它不是一枝独秀,而应是花团锦簇,同样,我坚信读博是一种修行,是一个多方面成长的过程,“静处体悟,事上磨练”,应使自己在人生路上更加勇猛精进。

  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望着草木葱茏的复旦,我百感交集,难舍这片成长之地,心中充盈着对复旦的感激。在这个告别时刻,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邹振环教授,他常说做学问的态度体现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品格,他的严格要求促使我不断努力。感谢复旦的师长同窗,正是你们激励我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丰厚的人文关怀去对待历史和人生。想起即将与各位离别,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只想道一声珍重,无论何时何地,坚持啊,战斗啊,进取啊,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健康如意,再写辉煌;祝愿各位同学雄飞高举,鸿图在望;祝福我们的复旦,我们相信,她一定会飞扬到更高远的天空之上!

  喜欢“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和“历史是明亮的光,不仅能照亮文明,照亮未来,还能照亮灵魂,使我们拥有海阔天空、勇猛精进的心境。”

  二、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的确会因为时代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历史证据之上的;

  三、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整体观念,有利于后来者从整体上认识过去;

  四、就个人而言,历史的厚重、沧桑、变幻、诡异、浩荡。。。是这门学科独有的魅力,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洗礼;

  五、历史学涉及面极广,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是很难驾驭广阔的历史题材,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常常能够极大的扩展个人的知识面,延伸个人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一、历史学科的传统就是一种精英化的学科,它并不适合大众意义上的娱乐,也因为研究材料的限制很难做广泛的普及,现代意义上普及的历史知识只能说是历史学的冰山一角;

  三、引用@柳小树:同一,由于历史学科的精英化,它本身实用性是很弱的,很难在实用之上的中国得到发展。

  16年写的原答案,今年都是19年了,澳洲晃悠了两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当个历史老师。

  选择这个东西真的是玄而又玄,每个人都看似自己一次次的抉择,我倒觉得背后都是有一个叫命运的东西推着走。

  兜兜转转,其实离开的也不算太远,所以还是选择了历史,这条道上我要做的事,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总有一些胜利者,或者一些流氓,拿着粉底遮瑕高光眼影 为她填点儿什么,也遮了点什么。

  之前我一直觉得 历史学科性很强 过分强调准确严谨的同时 让一部分人望而生畏

  历史学,好像在人们心中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不轻不重,可有可无。在初中,主科老师会挤掉历史课。在大学,史纲通识课老师学生相互默契,你好我也好。走出校门,学历史的学生就业面窄。走向社会,搞历史的人又好像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可以自傲的薪水。可是它还很苦,喜欢的学生报考它,喜欢的人研究它,研究它的人牺牲自己成全它。为什么?因为他们太爱历史了,历史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让一批又一批的人着迷于此。

  历史学的魅力,有人说是追求真相背后的执着,有人说是象牙塔上的风光大好,也有人说是找寻前人足迹的神秘。我觉得,历史对我来说最大的魅力,就是“回头”。科学替我们举起明灯探寻未知的前方,历史则是一盏烛火关照我们来时的路。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就是那道光。

  历史的魅力是累了时候,回头望一望,给自己注入点儿叫做情怀的东西。作为人,不一定有文人气,但得有点儿人文气。今天,现代人的步子越来越快,越来越急。我们拼命地赶路,却也不知道要追赶的是什么。所以历史是个好朋友,带你暂时停下来喝口水,歇一歇,回头看看过去发生的那些东西。这也是近几年,休闲类历史读物在网上火爆的原因,类似《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书籍销量一路走高。这种历史的回头,并不仅仅是消磨时光,汲取知识,更是让我们有了些许的人文情怀。我喜欢北大阎步克教授的一段话,“别把历史学系看成是就业求职的培训,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体会一种学术境界,去掌握求真技能,去积累贯通古今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历史,正是让我们学着回头去看看那些原本混沌的,去理清它,去审视它,培养出的是我们的人文情怀。

  当你学过历史后,看待问题的思路会不同,可能会更客观,更有条理性。对知识和真相的追求,会比之前更执着,更有坚持。看待事情的角度会变化,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上升到国家,上升到人类。多元多方位的文字记录,让我们在解读分析中形成冷静客观的人格。

  历史的魅力也是回头的一次次对话,和那些远去的背影。历史里不仅仅是一堆堆冰冷的史料,和一页页生硬的事实,哪还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你可以回头看见陈寅恪,他在跟你讲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先生学通古今中外,一生追求独立自由,追求文化,晚年眼疾困扰下,依旧口著出《柳如是别传》。先生的风骨和精神,让数十年后的我们由衷敬佩。再往前看一看,哦,那是林则徐大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虎门销烟,抗击英军,他是天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林大人的忠心报国,无怨无悔,告诉我们忠诚和责任的含义。再前面是宰辅张居正,“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熊十力这样评价张居正,我想是不算过分的。

  回头看去,一场场对话,一个个人物的背影渐行渐远。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故人走了,但历史让我们去赶上他们,聊一聊,历史也让我自己更加坚信。有些背影,恰恰是这个民族的正面。他们的品格气节,操守言行,是这个民族能够不断坚挺的支撑。

  历史的魅力也是回头的审视和学习,关于那些是是非非。人文学不是理工科的学问,没有那么多的公式和定理。历史不能像化学一样通过实验去解惑,也不能像数学一样去计算。历史需要自己的理解看法,需要个人的感悟。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从前人失败或成功中总结经验教训。历史带我们去看看成功的人是怎样成功的,失败的人是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刘邦能够领导起义成功,打败了楚霸王建立大汉王朝。为什么孙中山空口白舌带领仁人志士推翻了清政府。为什么权势熏天的袁世凯,想要称帝就人人喊打。历史是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跟着历史去探寻它,为今天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服务。

  回头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历史不是埋首故纸堆,更不是离我们远去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许多的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依旧有着重要意义。成功的经验要我们看清方向,错误的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在文明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小小的行者,那么历史就是我们的导航仪。

  历史在一次次的回头之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它让人安静,在浮躁的今天,让你更理智的思考。山场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不是急功近利,是慢火的小心烘焙,让你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它也不会多话,它只是默默地呈现在你面前,就像它穿越千百年所做的一样。因此你要试着与它沟通。你要了解它所在的时代,那个时代里它所处的生态、它扮演的角色,然后深陷其中,不想自拔。生而为人,学点历史,不吃亏。

  1、很多人认为历史是关于过去的真相研究,但历史其实却更像是一种解释学,对同一件事,当时、十年、百年、千年会有不同的主流认识、边缘认识,千年后并不一定比当时更接近真相或背离真相。历史真相一经发生就永远无法被客观地记录了,所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可以被政客们打扮成花姑娘,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历史会变成花姑娘,也是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这种多元化的叙述,有助于人活跃思路,形成独立的认知,而非人云亦云。

  2、过去提出以史为鉴知兴替,希望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可是学了历史后会发现很多错误会一遍遍再犯。《国语》里就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可是明清两朝有文字狱、民国政府抓过知识分子、学生,建国后有反右、文革。我觉得,历史上好的经验要借鉴很难,因为时间地点人心等等变量都不一样了,移花接木的后果也许往往是失败。而历史上坏的教训要借鉴也很难,这一点我认为和人心有关,人性的贪婪,对利益的追逐,常常才是导致各种悲剧的根源。黑格尔说过:历史的主要教训就是没有什么人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所以历史的魅力之一当不包括汲取经验教训,而仅仅是认知相对接近历史真相的史实。去理解、接近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事。

  3、学历史常常要求能设身处地站在当时当地当事当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以今时今地今人今事的立场去对其作评判。不然以今人后见之明,很容易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去,或颠倒事情的因果。这大概可以归功于学历史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严谨而不自以为是。

  4、历史作为人文科学自然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我每次看史学著作中提及世事变迁,人的命运几度起伏,总是会被所打动。太多过于强大、而不知为何的力量,左右着人无法解释的“命运”时,人在此中的挣扎,像蚍蜉撼大树般不自量,显得如此渺小、但又如此执着。

  1、我国现在还不发达的现状,急需振兴工业,发展技术,连物质都还没富裕起来,精神自然关心不到。历史系作为纯文科专业,创造不出物质财富被轻视。

  2、历史系作为基础学科,全国很多高校都设有这门学科,加上近来高校又扩招,而社会上需要的历史系人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自然导致历史系就业越来越困难。不要说中国,就算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历史系就业也不算容易,毕竟社会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物质财富。

  文史之学重道术而不强调技术。刚踏出校门看重的是技术,道术短期内不容易发掘出来,所以学文史的才出校门常竞争力不强。就历史学来看,它千余年来的发展中依靠两股力量互相角逐,一派偏重考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过程精准的通过材料推断出来;一派看重诠释,力求在没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发现事件背后的意义。前一派锻炼的是人耐心、认真、细致,做事要步步缜密,环环相扣,会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后一派锻炼的是人的眼光、判断、策划能力,能由点及线、及面,鉴往知来。两种方向的才能,任何一种方向认真雕琢,都会在职场上取得自己的地位,兼而有之,则具备更广阔的职场天地。职场是场马拉松,山长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

  看历史方面的书你会发现,原来它和你之前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来前人犯的很多错误后人没有吸取,反而一犯再犯;原来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阻止,因为它是社会规律;原来一个美好的时代的破灭是因为一件极不起眼的事,或是一个纯粹的意外;原来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这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认为自己很了解历史,但事实上历史的进程又往往耍了我们。

  历史学毕业后除了往考古、导游,或是研究所方面发展,似乎找不到其它出入了,毕竟它社会上各种专业对口的很少。再加上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人想的都是如何赚更多的钱,想历史学这种需要静下心来研究苦读的专业已经快成为化石级了。

  现代,每个人都从小学历史,背年表,记人名,除了感觉乏味枯燥外却不知道有何用,而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则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工作挣不到钱。

  古代,帝王将相与社会精英无一不学历史,史学教育是他们人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历史重要!重要!再重要!

  这是并不是因为历史对现代社会没有用,而是因为古代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现代人的方法根本不一样。

  当古人读史读到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要做抉择时,会把书合上,去想如果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会如何抉择。想好之后,他再打开书对照史实,看看自己的决定和当事人的是否一样,然后思考当事人为什么做那样的决定,是否成功。用这样的方法学史,其实是在用古人的智慧来磨练自己。

  但是现代的史学教育却不同。因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培养工匠为目标的教育。工业革命带来的流水化生产,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于是形成了这样生产线式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对于人生的难题,基本上不关心。

  将这种教育模式运用到历史上,就会要求学生记大量的历史知识,却不解释历史和自己的人生会有何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也就成了背诵背诵再背诵。

  因此,古代要培养帝王精英,所以用思辨学历史;而现代要培养各行工匠,所以用背诵学历史。目的不同,方法因之而异。

  学历史是古代培养政治精英、帝王将相的重要途径,他们重思辨,用心学习历史,通过史书文献中的用词,体会古人的心境,以达到知微见著。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直墮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黄石公欲传其兵法,约好他半夜来见,三次磨砺他后,最终给他了《太公兵法》。

  这段文字中“从容步游”最为惊艳,因为从历史时间的纵深来看,此时张良刚刚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成为了全国通缉犯。他不但没有躲躲藏藏,反而还从容在下邳桥上散步,可见张良此人胆量之大,气度之从容。

  这种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历史信息和人生感悟仅仅靠现代背诵法是无法学到的。当胆大从容的张良碰到了一位故意羞辱他的刁蛮老头,他会怎么做呢?合上书,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会怎么做,然后再和张良进行比较,思考张良之所以强忍怒火下桥捡鞋、帮他穿鞋的原因,想想为什么张良没有认为黄石公是个疯老头,在三番五次被耍后依然按照黄石公的要求去做。

  因为古代高手间过招就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当张良看到黄石公过分让他穿鞋时,张良就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故意刁难年轻人的疯老头;而当黄石公看到张良可以长跪给他穿鞋时,他就意识到这个能隐忍能托大仁的年轻人,于是又三次进一步磨砺他,最终授予《太公兵法》。

  黄石公教给张良的并不是让他守时,而是要让他忍耐、隐忍,非凡之人忍耐要一忍到底,做事要一做到底。黄石公通过三次强调“先到”,让张良意识到做事必须占绝对的先机。然而,要想做到“先”,就必须要“忍”。

  古代帝王将相们学历史,是为了了解人性。因为历史中记载着过去几千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的无数人面对不同时代和人生所做出的选择。从这些无数的真实案例中才能明白真正的人性是什么。

  学历史的目的也是为了启发智慧。学历史就是用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那古人的人生作为磨刀石来磨砺自己的脑中的智慧刀。

  当我们遇到人生难关时,我们一定不是历史上第一次遇到类似难关的人。在过去历史上,有无数人面对和我们一样的难关时,他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当你觉得绝望的时候,请你记得有一个人蒙受了人间巨大的屈辱,可是他卧薪尝胆,总结教训,最后三千越甲能吞吴。

  当你觉得人生被人利用的时候,请你记的有一个部族被别国当成炮灰三百年,无数国君和国人死在战场上,但他们始终相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当他们有七百士兵时,就敢对天宣誓,“秦国绝对不让任何人再主宰我们的命运!秦国最终要并吞天下!”而他们最终统一了战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帝国。

  当你自怨自哀,觉得你没有好父母,人生没有依靠时,有一个人他三岁死了父亲,十几岁死了母亲,家贫如洗,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完全靠自学成才,成为中国最大的圣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他就是孔子。

  当你人生一如所有的时候,请你想想一个年轻人漫步于下邳的桥上,那一刻他失去了一切,但他始终相信终有一天能灭掉强秦。而他最后也实现了这个不可能实现的奇迹,消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表。

  只要你用对方法,历史是无穷智慧的宝库,无穷力量的来源。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奴仆。要做知识的主人,就要启发自己的智慧,愿大家都能从历史中启发智慧,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开创理想的人生。

  我是历史系科班出身的,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历史学其实是一个不很专业的学科,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能学好。真正喜欢的人会把历史当成一门艺术。不要被历史学的表象迷惑,把时间,人名,地点,数据这些固定的,可量化的因素抛除之后,剩下的全是动态的,可变的。举个例子《史记》,同一件事情,你读如果在本纪,世家,列传都提到了,读完了本纪的你以为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再读和这件事情相关的世家,你会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当你又读到相关人物列传时,好像又是另外一会回事儿。这样循环往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甚至不同的心境都会给你不同的答案。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的内容,主要的几个因素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给你不同的答案?历史的内在逻辑充当了这个变量,而这个变量我们往往很难真正抓住,所以即使你掌握了最详细的资料,最客观的立场,就算你是亲历者,当事者,还是免不了你的结论有一天被推翻的可能,换句话说,只有上帝才有上帝视角,可是我们不是上帝。所以你有必要继续深究下去,这个迫使你不断思考下去的欲望,慢慢的在自己内心构建历史的过程,就是历史学真正的魅力。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所以读历史是个享受的过程。事实上,如果真正的钻研下去,历史学几乎会给你想要的一切。事件之间的逻辑,对结论的正确阐述,因素的分析,都会锻炼你的思维。要学法律,学商业,没有比历史更全的案例分析了。较好的历史素养在这些学科上往往会提高业务水平,至少阅历更深,眼光更全面。所以读历史是增长眼光的过程。但是,现如今的商业社会,历史并不是一条追逐名利的好道路,但是读历史确实是个塑造人的好方法,心情低落的时候读读传记,有血有肉的历史比心灵鸡汤和假大空的励志书不知强了多少倍;其中的好故事比电影不知道精彩多少倍。硬要把历史当成糊口的行当,或许不是条捷径(当然可以当历史老师),大大们和精英们不见得有多少是历史科班出身,但是往往优秀的leader都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懂一点儿历史,有些甚至不是一点半点,他们的历史眼光甚至要强于不少专业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本身具有这样的吸引力。

  这倒不是一个国民劣根性的问题,而是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实用经验主义的文化,和西方的实证科学主义差别较大。

  3、中国历史的教育有大问题,如果有本事的话,英文好,自己可以自学欧美名校的历史教育课程;

  4、历史是锻炼批评阅读、思考和质疑能力的最好的专业之一,这个能力是现在急缺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看你的造化了。

  附注:本人非常喜欢历史,喜欢看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自传,感觉很有收获,读史就是学会读人。

  首先必须说历史学出路确实比较窄,可能作为网文作者和编剧方向发展是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现在是战国末期的人,你能想象嬴政一个赵国质子,成为秦国的国君;然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让天下重归一统,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乱。

  过秦论 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我当时看到这个文字,太过于震撼,秦国霸业,在当时只能用版图之大,旷古绝今。

  如果你生活在秦末,现在你跟人说,现在有一个叫沛县泗水亭长刘三的(相当于现在马路治安警察)会统一天下,建立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让所有中华地区的人民自豪的说自己是汉人。当时的人会不会认为你疯了。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韩国流亡贵族,长得很像美女的富n代公子哥打算复仇,所以打算消灭秦国,你说他会成功吗?他叫张良。

  有一个无业游民,曾经为了委曲求全钻过地方流氓的胯下,身无分文却对老妇人说要用千金报答。他就韩信。

  李斯年轻时候追求功名利禄,然后成为一国宰相,最后下场: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汉武帝大帝刘彻年轻时候吐槽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非常愚蠢,然而自己老年也求长生,@李世民。

  就以我所在的历史为例,历史专业的人分布在各行各业,无论是学界(搞研究),商界(当商人)、报界(当记者、编辑的很多)、政界(从政)、还是军界(也有当兵当参谋的)都不少,而且都有很多成功案例。

  因为是基础学科,不像专业学科那样面向某些特别行业,所以适应性很强。历史学本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会广泛阅读中外各种理论书籍,而且由于历史的包容性,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几乎所以人文科学领域都须涉及(这也得看你所选的论题为何),自然科学也有,但相对较少。

  因而只要是经过系统培育的历史学生,自己也在认真学习,那么本科毕业后的知识面绝对是比较广的,就业的时候就能体现出这种优势。虽然也许很多人说,你在这些领域都只是一知半解,不如别人专业,但如果你能懂几科的话,思维方式一定会不同。

  说道历史的魅力问题,在座诸位如果不是对历史专业,或者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人想必不会读我们的所谓“学术著作”。如果你们读了,我相信也难以得出有趣这个结论。生活中接触过许多非历史专业而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他们热爱的确实是历史,而不是我们的历史学。

  为什么出路窄,,,因为如果你要考虑对口的话,学历史的对口是啥呢?教书嘛,考古嘛,博物馆嘛,易中天嘛,,,是挺窄的。

  但是,我始终觉得,为什么学历史就要在乎这对不对口呢,,,我现在并不是历史专业,

  看了很多历史的杂书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历史很博大,有政治学,有经济学,有心理学,有社会学,有文学,这是一个能够丰富自己的学科,,,如果真的投身学习历史,,,光是把中国上下这么多年的是过一遍,都了不得吧,何况,人类社会发展再久,,,骨子里的东西都是不变的,,,历史学,在古代那就是帝王的必修课嘛,

  所以,我会学历史,但我不会去追什么专业对不对口,,,它带给你的成长,,,可以让你用在很多方面才对

  如果仅仅是为了学历史和教历史而去学历史和教历史,这肯定是很荒唐的。事实上,为了事物自身而去教或做,都是荒唐的。因为行为的唯一目的是让人们幸福。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