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英文翻译频出错根在文化失衡

2021-03-16 11:10

  据《新快报》报道,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调研发现,广州高校文化教育中存在较严重的中英文化失衡现象,学生大多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却不知道中国历史名人的英文翻译,竟把Mencius(孟子)翻译成“孟修斯”。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大多数外国语学院院系没有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因此,课题组建议,从政策引导、大纲制定、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改变目前中国文化教学失衡的现状。

  把Mencius(孟子)翻译成“孟修斯”并不是件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末,一个著名译者在翻译一本著名的书时,就把Mencius(孟子)译成“孟修斯”。此后,翻译界又闹过“桑卒”(孙子)、“常凯申”(蒋介石)一类的经典笑话。致公党广东省委的调研,为这些笑话做了一个注脚:诸如此类的错误,很大原因在于教育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其实这个缺失并不仅仅是高等院校外文专业的问题,而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也不仅仅是把Mencius翻译成“孟修斯”,而是大部分学生除了知道孟子这个名字之外,根本不知道孟子对于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绝大多数人对于孟子的理解就停留在中国历史课本上那百把字的介绍。可以这么说,如今很多文史哲专业的从业人员,真正开始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在上大学之后,很多东西,可能在传统教育中,十岁以前的学童就已经掌握了。先天不足,基础不牢,即使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人文知识和素养也相当有限。种种原因造成了今日莘莘学子即便知道“孟子”、“庄子”和“老子”,却不知晓《孟子》、《庄子》和《老子》。

  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说明为什么有人把Mencius翻译成“孟修斯”,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外文学习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标志性的人物Aristotle,Plato,十个学生有九个都知道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出错的可能性不大。同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性人物,Mencius为何就不为人知晓呢?这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表明了在国人心目中东西方文化失衡的现实。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的影响就一直下降。到了今天,传统文化即便是在知识的层面,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在教育中,所谓的“中国文化教学失衡”,只是表象,其根本在于文化失衡。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