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让中国历史文化更“新鲜”

2021-04-02 12:38

  今年的春节大家除了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外,有没有被央视新年巨制的“神仙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种草?

  节目以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指人心,它不仅为文化年味增添了新的可能,更以非凡的史识、史才、史德,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也先后发布3篇文章,从多角度出发,解读节目亮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2月13日发布文章《中国日记丨〈典籍里的中国〉开播 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文中解读了现代人为何要读典,以及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魅力。

  通过戏剧的方式演绎“古代护书人”伏生的故事。主持人撒贝宁“穿越时空”,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一起看《尚书》千年流传,与伏生老先生一起感受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感受文化传承,让电视机前的你也一起参与见证这千年的文化历程。

  在第一期节目当中,我们看到了“伏生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其妻为护《书》(后称《尚书》)而病故,其子为护《书》而死。《书》中的思想和智慧让华夏文明在每个微小个体上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而每个微小的个体也因华夏文明而充满力量。

  其中说到: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典籍里的中国》为何一经播出就能够火出圈?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和翻阅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更是像网友评说的用心、专业和细节。仅《尚书》第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多达53个版本,专业让节目更精彩,精益求精让呈现更完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2月17日发布文章《中国日记丨假日文化盛宴:让传统走出历史》,解析了《典籍里的中国》火起来的关键原因。

  民族精神不在虚无缥缈只在口耳相传,节目把中国的典籍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在回望典籍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沉浸式的体验让存在于“故纸堆”和“象牙塔”中的传统文化,能够打破时空间隔,引发共鸣,得到网友的好评。这是节目的突破,也是文化的革新。

  《中国纪检监察报》在2月19日发布的文章《文化之约丨民惟邦本 从〈典籍里的中国〉走近〈尚书〉》中表示,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和“民惟邦本”的思想。

  如何把《尚书》这样千年传承的经典变成让观众能够感知到的文化大餐?此次《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加入戏剧部分让故事更有吸引力,演员在对角色的塑造上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是创新之处,而更大的创意是主题和立意的互相支撑。如大禹治水或武王伐纣都围绕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鲜明主题展开。

  如节目嘉宾介绍,千年之前《尚书》就能萌发出“民本”的概念。为执政治国者提出“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尚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力量,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巨大影响和伟大力量。

  历经千年,仍然能够历久弥新;弦歌不辍,依旧能够薪火相传。因为我们的文化在任何时代下都充满了新的活力,在新时代也能够与时俱进,成就新的鲜活力量。

  光明乳业邀请你一起走进典籍的世界,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感受让我们荣耀和骄傲的历史~

  正如中华典籍历经千百年,今天依然新鲜地滋养着我们的思想,光明乳业作为百年乳业也将一直秉持着品质和初心,始终不断创新,把新鲜的活力贯穿于百年的品质之中,用鲜活的营养滋养着大家的健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