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武汉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想起那段经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朱志华仍记忆犹新——刚到武汉时的些许紧张,发生在队友身上的每一个感动,患者康复时的喜悦等。而让朱志华印象最深和惦念的还是那名81岁的老人,“老人有些老年痴呆,一段时间内很不配合治疗,好几天不吃不喝不打吊瓶,在团队的精心努力下,老人最终康复了!也不知道老人现在怎么样了,希望他能够一切都好!”朱志华说。
直到快回来时
父母才得知她去了武汉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负重前行!2月6日晚上10时30分左右,当朱志华得知院里要派麻醉科医生支援武汉时,第一时间报了名。接到第二天必须出发的通知后,朱志华和爱人立即连夜收拾行李,当天晚上长春的夜很冷,朱志华和爱人前往车库找行李箱时,街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收拾行李的过程中,二人并未做太多交流,忙碌的身影一直持续到凌晨。
2月7日上午,朱志华在医院打了增强免疫力的针剂,下午3点和队员们进行集体宣誓后出发,等到晚上10点30分,她已经跨越千里身处武汉。出发前她怕控制不住情绪,只和爱人、女儿简单告了别,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给父母。
“包括我的父母,公公婆婆,我都没有告诉,其实他们知道了也一定能支持我,但他们岁数都大了,我不想因此让他们担心害怕而睡不好觉!我在武汉时,有好几次有记者想采访我,都被我婉拒了,我就怕让父母看到报道!”朱志华说。
而在隐瞒期间,朱志华有一次差点儿露了馅!“那是在2月26日,我90岁的奶奶去世了,按理说平常我能以疫情为由不和父母见面,但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必须得露面啊!正在我犯愁之时,由于殡仪馆对前往的家属名额有限制,追悼会就没让我去,这事也就继续瞒了下去”。
直到3月23日,朱志华就快要返回吉林时,父亲还是发现了此事。“当时父亲是从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我的报道,报道是医院推送的,然后父亲就给我打了电话!当时我不得不告诉他实情,我现在情况很好,并且马上也就要回来了,让他们别担心!”朱志华说。
也正如朱志华之前所想的那样,父母得知此事后也对她非常支持,虽然电话里没有说什么,但父亲单独给她发了微信。信息里这样说——“你去是对的,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以你为骄傲!”
“1+X”疗法
让患者尽快康复
朱志华在武汉驻守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东区,该区总共有50个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患者平均年龄在74岁,一些患者还存在并发症。而朱志华每天的工作很忙碌,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天工作8小时,忙忙乎乎很快就过去了”。
朱志华所在病区的医疗人员主要分两个大组,每组负责20多个病人,而她所在的是重症组。朱志华每天到医院首先就是要进行查房,了解每个患者现在什么情况、状态如何,看一下患者前一天化验结果是什么样,病情有没有变化。同时还要和患者聊下病情,告诉患者各项指标怎们样,对患者进行鼓励。每天仅查房下来,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之后根据患者情况,朱志华下医嘱进行治疗。
在治疗方面,朱志华和队员们采用“1+X”治疗法。朱志华说,这里“1”指的就是治疗新冠肺炎基本方法,“X”就是根据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同的情况,再需要添加不同的药物的治疗方法。关于新冠肺炎,国家整体有一个治病用药原则,而他们根据这个原则又细分为三档,即“重症”患者需要用什么药,“中症”患者需要用什么药,“轻症”患者需要用什么药。同时针对糖尿病、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根据医院现有的药物,进行药物添加治疗,还要根据患者病情况变化随时对治疗方案进行更改。
“我们在医治患者的同时,每天都在学习,因为国家的整体治疗原则、治疗诊断都在变化,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最明显的就是到后期时,在治疗患者时添加了中药,对患者尽快康复也起到很大作用。”朱志华说。
而身为麻醉科医生,朱志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插管。所谓的插管,就是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声门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对于她来说,完成插管动作通常只需要10多秒。然而在隔离病房内,需要插管的都是重症患者,也就意味着她经常在与病毒近距离接触。
老人开始进食的那一刻
她开心得不得了!
在朱志华负责的患者中,有一名81岁的老人,可以说让她承受了不小的考验!朱志华说,老人不但岁数比较大,并且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后遗症等基础病史,痴呆症状明显,生活不能自理。针对老人的症状和血化验结果,她和同事们对老人先进行了抗病毒、抗炎治疗方案,过了几天后,老人的症状有所好转。
但让朱志华没想到的,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老人时而躁狂发作不吃不喝,拒绝打针及静点,抽血检查也不配合,医生护士甚至同病房的患友反复劝说都没有作用。朱志华说,他们有一次给老人抽血,得5个人共同按着才能抽上,还有几次打针扎上就给拔了下来,老人不配合治疗让朱志华也开始焦虑起来。
眼看着老人的病情每况愈下,朱志华心里很是着急,但她始终坚定地对自己说不能放弃。她和组里的同事们反复讨论应对方法,并向院里及时汇报情况,同时继续和老人沟通、交流,就像是对孩子一样地哄着老人。终于在绝食的第三天晚上,朱志华劝通老人用吸管喝了一点营养液,看着老人开始进食,朱志华开心得不得了,眼泪瞬间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之后渐渐地,老人每天已经能喝大约500毫升营养液和一袋营养粉,状态逐步恢复,而最终老人康复出院。
老人康复出院的那一刻,女儿特意拿着鲜花、面膜等物品来看望朱志华,见面后,她不停地鞠躬向朱志华表示感谢。当时老人的女儿说,“说实话,我知道父亲病情很复杂,我自己当时都没有抱太大希望,是你们用专业的技术和责任心救了父亲,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那一刻,朱志华也在为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
身边人的很多事都让她很感动
朱志华在武汉的日子里,身边人的很多事都让她很感动,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个行为,而这些感动也给了她很多鼓励,促使她不断克服困难。“我记得在武汉我第一次流泪,是当地一名护士说的一句话。当时这名护士已在医院连续值守有一个多月时间,我就问她想不想父母,而她说,她父母在这次疫情中已经去世了!听完当时我就哭了,遭遇这么大变故下,依然坚守在一线岗位,这得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朱志华说。
身边的医生酒精过敏,就用胶带把手缠上之后再进行洗手消毒,身边护士穿着防护服,由于出汗前胸后背经常湿透,这些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朱志华很感动。
朱志华说,也许正是身边人彼此之间互相感动和鼓励着,才会让他们团队如此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是医生都会这么做
从武汉归来后,目前朱志华已恢复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中,虽然手术比之前要少些,但每天也要五六十台。从载誉而归到现在,社会上仍然充满着致敬英雄的氛围,而对于“英雄”这个称呼,朱志华表示这真谈不上,“其实这事就是,武汉那边患者很多,缺少医生给他们治疗了,需要医生帮忙,而正好需要到我了,那我就去呗!我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我感觉是医生都会这么做!”
最后朱志华还特意向记者说道,“如果你是医生,你肯定也会这么做!”
身边人说:
她一直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朱老师其实在武汉真是遭遇了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工作强度很大,还有医院环境潮湿让长春人很不适应,还会碰到不配治疗的患者,可以说是每天都充满着考验。受潮湿环境影响,朱老师在武汉还得了过敏性紫癜,满腿都是红点,痒得特别厉害,打了好几天吊瓶才好。而面对这些困难,朱老师从没有想要放弃,作为她最亲近的人,在和我视频沟通时也从未抱怨,她一直有战胜困难的决心,看待一些事情也很乐观。最终也是靠着这份决心和坚持,她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次支援武汉的任务,我们全家也都为她感到骄傲。
——朱志华的爱人车羽轮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 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