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微可以轻易被冒充时,不是骗子做得太精致,而是认证审核太粗糙。
赵本山小品里有句台词:“你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说的是把乌龟认作了蛇,还自认为慧眼识“蛇”。现实的尴尬正如这副场景。近几年,很多商业机构纷纷开设官方公众号,有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取“高仿名”,或者通过造假、借用他人工商执照、法人信息注册所谓的“官微”实施诈骗。
据《法制日报》报道,福建泉州的许先生便是高仿“官微”的受害者之一。一天,他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车辆年检短信,称可以在某平台公众号线上年检。于是乎,许先生按照短信内容在该平台搜到一个名为“福建车辆年检”的公众号,进入操作,结果账户被转走2000元。
类似的骗局已经形成产业链。《法制日报》记者暗访的一个网名为“wx批发号”的人便介绍,认证费用固定为300元,如果需要帮注册、认证、开通支付功能,一共需要600元。而另一报道中,一位来自安徽的商家则表示,缴纳680元可注册经平台官方认证的企业号,认证资料全由其包办。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花几百块钱买来的认证资料,是如何通过平台审核的呢?当官微可以轻易被山寨时,不是骗子做得太精致,而是认证审核太粗糙。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那些国民级应用而言,既然其已深深嵌入民众生活中,就该担起与之匹配的责任和义务。这不是社会对平台的强行赋责,而是平台自身内在逻辑和规律。谁开发、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