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国际教育那些事儿你的孩子也能进哈佛!

2019-03-14 21:29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不少家长信奉的一句老话。面对稀缺的教育资源与不均衡的教育水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孩子去接受学费高额的国际教育。不管什么培训班、营地,加个双语,价格就可以涨个50%。

  当我们在谈论国际化教育的时候,是否真正明白,什么是国际化教育?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国际化又意味着什么?甚至,怎样才能培养出让人认可的“国际化”孩子?

  对于国际化教育的理解,或许一千个家长有一千个看法,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家长们追着学校问外教比例,关注孩子的英文能提升到什么水平,学校有多少课程是外教在上等等。教育是最忌浮躁的,姑且让我们慢下来,仔细想一想,一个孩子的英文能力能够达到类母语水平,这就是国际化吗?一个孩子能够在国外自如的生活,这就是国际化吗?

  国际化教育并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也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一种知己知彼的状态。知己,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让孩子能够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独特的底蕴和文化。简言之,就是让孩子们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拥有中国的深度,世界的广度。

  李振村先生是中文“全课程”教育体系开创者,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创校校长,兼任《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全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曾策划和推出诸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经验和典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