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一般是同行评价(定性评价)和文献计量评价(定量评价),而同行评价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和感情因素。为了使同行定性评价更加准确和客观,需要所参考的定量评价指标更加客观。正是为了制定一套科学的“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总结多年文献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该年报已经连续发布2年。
刚刚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版)》(以下简称《年报(2011版)》)是在连续出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共7卷)和《年报(2010版)》的工作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形成的。《年报(2011版)》继承了《年报(2010版)》的计量指标体系,除了期刊的各类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之外,还发布了期刊总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数、被引半衰期、互引指数、引用期刊数、引用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等一系列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年报(2011版)》严格执行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保证了各项指标和数据的科学性与可信性,通过了专家组(由多位文献计量学和标准化研究领域专家组成)的测试、鉴定和评审,为期刊的学术评价打下了数据和指标基础。
《年报(2011版)》在统计源文献中加入了我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相应地计算了期刊“复合影响因子”(U-JIF),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期刊的真实影响力。约为科技统计源期刊发文总量1/4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许多内容会发表在国外期刊和会议上,其对国内期刊的引用次数与期刊引用相当。无论从文献学术水平还是从引文总量考虑,如果忽略了这部分引文统计源文献,将不能如实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水平。
为了反映科技期刊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年报(2011版)》统计源期刊扩展到了人文社科领域(反之亦然),相应计算了“综合影响因子”(MS-JIF)。扩展统计源期刊,对客观反映一些学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