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为补课竟然打起了“地下游击”!校外培训为何屡禁不止?

2019-04-05 12:40

  “今天我也去了,拐了好几个小巷子才找到地方。讲台上那个老师戴着口罩,不透露任何个人信息,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几十人挤在一起,一呆就是一下午,窗户都不敢开......”

  这个场景描述的并非什么违法行为,而是某些地区目前校外培训的真实写照。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补课经历,地点临时通知,授课场所偏僻,封闭式管理,甚至差点因为行为可疑被附近居民举报传销......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在令人有些啼笑皆非。

  中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课业负担的很大压力也来自于课外补习班所造成的校外长时间学习。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在校生总数稳定在1.8亿至2亿左右,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课外补习俨然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提倡给学生减负,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中提到,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然而,这道禁令却造成了自相矛盾的怪现象。一方面,有在职教师参与的课外培训被国家明令禁止,不断呼吁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大量家长却依旧争先恐后想要让孩子参加教师所执教的校外培训班,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家长自主“拼班”,自主准备场地,老师只要前去讲课就可以,甚至不惜把学习行为变成了地下游击战。种种情景,实在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以来,全国各地所刊发的各种“减负令”,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道。而最近颁布的一些政策更是将矛头集中在了校外培训方面,力求在校内校外共同切实减少学生身上的负担。

  然而减负之声呼吁多年,却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校内学生课业压力依旧,校外培训则屡禁不止。学生身上的负担似乎越来越重。而这种现象则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所有家长内心的共识。希望减负,但是成绩却不能掉队。而当二者出现矛盾冲突时,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同,就算孩子的童年不太幸福,也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初期便落于人后。

  部分学校教师“藏私货”式的上课方式更使得校外培训地位大涨。课堂上主讲基础,提高性的内容则放至课外。去与不去,差距明显。尽管收费不低,名义上也并未强制,但是对于家长而言,培训依旧成了必须的存在。

  就学校而言,很多地区本身将教育部门及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升学率等等,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因而对于学校内部为学生增压的状况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支持。

  与国外以等级来表示成绩档次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内习惯于对于成绩进行明确排名。在高考前夕,“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说法,更是在各大高校当中屡见不鲜。这无疑之中也在助长着一种唯分数为最大的焦虑,为应试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

  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人皆知,但是在整体教育环境之下,却很难颠覆这个传统的体制。在2018年高考制度进行了多种改革政策,然而这些新高考政策,却在全国各地被不同程度的延后实行了。以反复刷题来提高分数,依旧是学生们所追求的主流。而针对分数集中进行针对性练习的校外补习,人气也随之常年居高不下。

  据媒体报道,根据相关机构对于培训机构的排查和调研,南京和武汉地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培训机构有一万多家,经过教育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只有不到一成。这两个全国一线城市尚且如此。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状况如何,也能够推算而知了。

  对于相关监管机构来说,培训班数量众多,较易隐藏。想要对其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存在难度。而对于培训班来说,监管机构的资格审批则同样存在着准入门槛高等阻碍。两方矛盾共存,因此也造成了课外培训班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质量无法保证的现状。

  而相比之下,校内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无疑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需求推动行业发展,学校教师所开设的培训班自然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2018年3月,教育部便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近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也随之出台,再次严令禁止在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

  从一方面来说,学校教师所组织的校外培训,的确在一些情况之下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压力加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想要进行额外学习的要求,应当是被允许客观存在的。如何合理减负,如何为有学习需求的学生与家庭提供渠道正规、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课外辅导,也是应该纳入思考的根本问题。

  单纯从禁止在校教师校外培训入手进行“一刀切”,并不能够从根源处彻底根治为学生增加负担的状况,相反可能还会因此而产生反效果,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掩人耳目的游击战,使得政策本身和所达到的结果南辕北辙。

  2019年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本次会议当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就为学生减负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宝生表示,从学校角度讲,应当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对课程容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把控。从老师角度上讲,则需要严格按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从政府角度讲,主要是要在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当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有合理的预期。

  教育减负前路可期,但前路依旧漫漫。而校外培训将何去何从,在一段时间内,似乎也依旧将有所争议了。

  本文由【EDU产业观察】投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与鲸媒体立场无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