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更多的应该是素质教育参赛要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2019-04-09 06:22

  从目前2016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作品征集情况可知,本届大赛影响走出了广东,收到了大量来自甘肃、陕西、宁夏、重庆、北京等地的大量作品,更有不少来自香港和澳门的作品。黄启明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对青少年美育方面有长期的关注和观察,他不赞成把小孩从小往艺术家的目标进行培养,他强调“美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

  艺术修养要上一个层次还需要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国家在几年前就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让这些较高的平台与民众有效对接,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通过这些平台,不少青少年或在校老师都能看到原作,这是一种质的改变,因为仅仅看文献图片资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中小学生美术学习更多还是通过文献和图片学习的,只是影像,不是原作。

  黄启明:用大师名头作为培训的噱头吸引学生,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地把梵高、毕加索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方法真正解读并运用到教学中。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会想为什么一张画要这样画。引导学生用思想、想象力从多角度观察对象,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做表面图式化的东西。所以,我不反对有这样的班,关键是如何解读大师并引导学生。

  黄启明:作为家长,在这一方面可能会有认识上的偏差。把孩子培养成画家作为美育的目的,这恐怕跟美育本身更大的作用相违背。每一个人生活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样,虽然也有培养成功的案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一样,到最后走的路不一样。但是作为美育来说,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

  另外,现在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多是正常的,全国上千所大学有百分之七十几的大学招收艺术生,招生量大,毕业生相对也增多,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人自然就多。第三,对艺术的普及和教育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是一个现象。我认为,目前中小学教育在普及美育方面,可以利用美术馆、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美术课可以在这些地方开展,固定时段为学生解读作品。学校和博物馆、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真正地落实到美育,形成美术素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如何实现、如何运作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多方面达成共识。

  “美术馆、博物馆应该提供给学生临摹和感受原作魅力的机会,学生课外也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作为美育来讲,面对原作与看图片或者复制品,完全是天渊之别。能跟原作直接交流,思想素质的培养就能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把孩子培养成画家作为美育的目的,这恐怕跟美育本身更大的作用相违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一样,到最后走的路不一样。但是作为美育来说,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