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育的深刻内涵仍将被肤浅、粗暴地曲解,减负、降压、素质教育都无法实现。资本驱动的校外培训,分数驱动的高中学习,都是远离教育的“占坑模式”。
2019年4月在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俞敏洪、张邦鑫的讲话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过去的两年间,校外培训行业受到的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教育部透露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排查的40.1万所培训机构中,27.3万所被整改和治理。新东方和好未来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整治。
两大校外培训机构高层的论调明显倾向认同政府的举措,并表示培训不能增加家长的焦虑、培训应该给学生减负、全人教育(素质教育)要成为培训主导等。
既然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业务,而且增加家长焦虑、增加学生负担有利于增加订单和营业额,“过紧日子”的教育企业谁还顾得上什么“全人教育”呢?
在国内校外培训领域,没有教育家,只有营销家;没有文化,只有段子和忽悠;没有精神,只有鸡汤和鸡血。
至今,升学考试仍然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考试题目的难易关系重大,“超纲”的奥数等类型的难题才逐渐从“自选动作”变成“规定动作”。
由考试引发的联动机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培训机构,曾经名噪一时的“占坑经济”应运而生。
体制外煽风点火,体制内就是一汪清水吗?体制外不是教育,体制内就是教育吗?
在当前的高招过程中,重点大学与重点中学密切配合。清华、北大等名校向“生源中学”下订单,要优秀学生,超级中学们加紧生产,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保质保量“交货”。
中国教育亟待“开源”,义务制教育阶段资源供给的扩大,才能逐渐实现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有这样的要求:
新规提出的“增加公办学校资源供给”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核心举措。中小学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责任,应该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而不是推向市场。
减负、素质教育不是新东方、好未来等培训机构所能够承担的,而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结果。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减负、降压、素质教育都无法实现,教育的深刻内涵仍将被肤浅、粗暴地曲解。
国际教育知名观察员,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获评网易号“2018态度风云榜年度耕耘作者”、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