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日举行的昆明市2019年教育体育工作会上获悉,今年,昆明将继续加大外引力度,确保年内引进名校4所。加强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会上,昆明市教育体育局还通报了各县区2018年度教育目标管理考核结果。其中,官渡区、五华区、呈贡区、高新区、安宁市、禄劝县为优秀。
去年,昆明市成功引进了西南大学附中、南开大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等省外名校落地昆明,积极推动本地名校一校多点多区办学,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本地名师名长培育力度,评选春城教学名师100名,名班主任694名。积极推进引进英国利物浦足球学校俱乐部在昆合作,开办利物浦国际足球学校工作。11所高中学校国际部就读学生达1400多人,30余所中小学与国外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关系,8所学校建设成为华文教育示范基地,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快速发展。
今年,昆明市将继续创新推进“三名”工程。继续加大外引力度,确保年内引进名校4所,名师50名,名校长4名,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确保新引进的学校尽快适应、快速成长、发挥效应。着力增强内培质量,稳妥推进本地名校的集团化办学和规模扩张,积极通过“名校长培养基地”“名师工作室”“春城教学名师联盟”“导师带教”“名校长论坛”等方式和渠道,不断加大本地名师名长的培养力度。
同时,昆明市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办教育力度。办好国际学校和国际部,让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学生留学的首选地,并鼓励支持昆明学校到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办华文学校,引进优质国际课程,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城区向郊县区延伸,从普通高中向中高职院校延伸。
去年,昆明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其中,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不断提升,校园足球广泛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142所,20多万学生接受足球训练,石林县更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在今年的工作重点中,昆明市要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今年,昆明市将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事业编制增长机制,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核准和统筹使用报备制度,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配备标准,年内新增补幼儿园教职工和保教人员不少于3500名,义务教育教职工不少于1400名,公办普通高中教职工不少于700名,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不少于400名。
同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和培训机制,大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深入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今年市级集中培训校园长、专任教师2800名以上。继续开展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春城名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认定工作。
今年,昆明将继续加强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立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相应机构的教科研联合体。同时,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难题,并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成果。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行为。
继续扩大普高招生规模,2019年完成普高招生4.2万人,创建省一级高(完)中2所,确保全市高考一本上线率明显提升。
推进现代职教产教融合发展,坚持就业和升学“双驱动”,支持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涵发展,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施好现代职业教育扶贫工程。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严格落实年检年报制度、黑白名单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治理,规范培训、收费、服务等工作。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激励和管理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
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切实保障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民族文化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支持职业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拓展开放联盟办学体系,力争开放学历教育规模保持在8000人以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达到3000人次。
去年,昆明市公共体育服务不断完善,竞技水平持续提高。不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也有序推进。昆明市共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043个,全民健身路径1759条,健身步道46条。同时,多渠道培养基层体育服务人才,年内培训1192名社会指导员,昆明市社会指导员达16534名。巩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向省级输送运动员18人。另外,竞技体育水平也持续提高,体育赛事品牌不断提升。
今年,昆明市将继续关注健康生活,在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既要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也要提升经济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水平,并办好多个体育品牌赛事。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示范活动,继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全年建设不少于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安装不少于50条健身路径。全面开展各级100人次以上的建身活动不低于100次,推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