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流浪?一场失败家庭教育引发的人生悲剧

2019-04-12 05:19

  “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但与之外表截然相反的是,他通读《论语》、《战国策》、《朱子家训》、《左传》、《尚书》,与人谈古文、谈历史、谈企业治理,思路清晰,出口成章,观点犀利。

  这强烈的反差,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兴趣,也因此被称作“流浪大师”,在网络上疯传。

  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他父亲是大学本科毕业,自己也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审计专业,后被分配至上海某审计局工作。因在单位捡垃圾的异常举止,被相关领导以病休劝退。

  孩子变成这样,固然有自身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家庭教育失败所致,父母要负最大的责任。于所有父母而言,都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背后早已结痂的家庭教育伤疤。

  按照他的说法:“我什么都想看,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自己虽然有真正喜欢的爱好,但父亲却对此深恶痛绝,要求他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因受到父亲的约束和压力,沈巍迫不得已选择审计专业,进了审计局上班。

  假如沈巍的父亲能够尊重一下孩子的兴趣,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真正发挥他的天分,他也许可以做出不错的成绩。

  父亲临终之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愧疚且遗憾地对他说:“你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为我……”

  父母对孩子发展方向的把握需要因孩子而定,粗暴的按照自我想法去“为孩子好”,只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迫感。

  沈巍说:“有时候我卖了垃圾买了书,回家时,只能悄悄藏在肚子前的衣兜里不让他看到,直到晚上等他睡觉了,我才敢在被窝里偷偷把书拿出来看。”

  可以想象当时的境遇,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为了能够满足自己买书读书的愿望,他只能捡垃圾卖钱买书,由此养成了他捡拾垃圾的习惯。

  都说父爱如山,但这山是指温暖的靠山,对于沈巍来说,父爱也如山,却是把他压得几乎窒息的大山。

  真正的爱应该是有效的沟通,父母一定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与追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向。

  沈巍父亲的教育方式,缺少正常的父与子之间的沟通,一个独断专行,一个不敢发声。

  从他父亲临终时的话语,可以看到父亲实际是爱他的,但他的爱太粗暴,太武断,太压抑,以至于无人能够承受。

  沈巍宁愿流浪也不愿回家,其实是不能在这个家里找到家本该有的爱,没有爱的家也不是心的归处。

  父亲的专制,家庭的不和谐,自己捡拾垃圾的行为不被理解,没人愿意接纳他,被周围邻居嫌弃……

  沈巍从小时候到工作,到被劝退,再到流浪,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被认同、被拒绝的环境里,长期缺乏家庭的爱与温暖。

  通常童年缺爱的孩子,成年后,也难以摆脱内心的孤独感,难以找到心灵的归属,很难与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

  当心无归处,宁愿一生流浪。所以沈巍才对他人说:“我愿意过我自己的艰苦生活,这是我的追求。”

  结语:今日一切果,皆有昔日因。沈巍的人生就是一场由失败的家庭教育引发的人生悲剧。

  沈巍说,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这个世界没有如果,父母失败的家庭教育,真的会害了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幸福人生,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发掘他们内心真正的宝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