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5.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 )功能。
6.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9.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判断题)
1.【答案】A。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答案】C。解析:19世纪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喀斯特创立了“导生制”,即“贝尔——兰喀斯特制”。
3.【答案】B。解析: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4.【答案】A。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5.【答案】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7.【答案】AC。解析:皮革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奖惩效应是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5:1;运用好这两种效应可以有效促进后进生转化。比马龙效应是指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马太效应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学生越来越好,坏学生往往越来越差劲;这两种效应在后进生教育中是需要避免的。
8.【答案】ABCD。解析: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9.【答案】√。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