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白岩松:教育最该给孩子补上失败这一课

2019-04-15 16:25

  富起来的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的中国人,不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物质的获得上。当我们已在物质方面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也许一个真正与精神、与灵魂、与信仰有关的中国人追求的时代也就真正开始了。

  有数据显示,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等有关系的书。因为读功利的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20岁-29岁,为名利忙,事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40岁-49岁,进入读书最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已经定型了,不再需要读书。到了老年,读书开始增多。因为离开事业一线,不再为名利权利奔忙,被动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谛,重新捡起书籍,这时阅读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质,那就是乐趣,无用为有用,滋补人生。

  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要让年轻人享受书籍的乐趣,不仅仅为功利目的而读书。要在青少年时期把读书培养成为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因为“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我喜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我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我对此有说不出的“开心”。

  同样地,我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举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就可能会发生改变。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还没睡,但我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N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对吗?

  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那一点——虎门销烟,但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失败的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

  为什么要补上失败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死亡,是一个最大的“失败”,你应该怎么去面对它?

  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如果您喜欢朗读,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欢迎自荐。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详情戳左图,参与报名。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征集页面!

  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