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IEIC】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019-05-01 00:00

  原标题:【直击IEIC】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远播教育研究院携手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上海教育电视台共同打造的2018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日前在沪举办。这次大会汇集了国内外数百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以“链接全球资源 · 创新未来教育”的全球视角探讨国内创新式教育的未来发展,推动中外教育创新文化的交流、促进教育产业的深度合作。

  以下是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在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的演讲: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徐俭:实际上校长,尤其是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我想还有一个领导力,就是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预判。因为有了这种预判,才有更多的实践。今天我跟各位交流的题目是“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思考”,我想从四个角度讲这个题目。

  我是教数学的,先把“定义”定义清楚。因为在整个交流的过程当中,有这样的一些线)从区域性的角度来讲世界、国别、全球化。(2)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国际化学校。

  我认为国际学校是指针对外籍人子女的学校,一般而言不采用或基本不采用本国课程。所以举办当地的课程,我讲的“本国”是指举办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它有很大的自由度。因为它教的是外籍人,不受义务教育太多的制约,但是也是要尊重本国的教育行政一些法律法规。我们可能更多谈的“国际学校”就是“国际化学校”,它拥有外籍的子女,拥有或者不拥有、采用或者部分采用国际化课程的学校。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称之为“国际化学校”。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主要话题,所产生的背景分析、问题的思考,以及我们对未来的个人预判,都针对于下列。换句话说,这一类学校对我们国家法律法规的紧密度是相当紧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个紧密度是相当紧密的,所以才会产生那样一些问题。

  刚才董所长讲的主要是举办人产权,包括:我们从资金、管理等当中的一整套。今天我这里主要讲的,可能是从课程的角度。

  我经常跟教育局、区的领导说:我们要办一个学校。有的领导很支持,理由是,他说:市场很需要,我们在某某开发区、某某新城,在某某一个造城运动的过程当中,现在不仅仅是“三通一平、三通二平”等等,不再是把厂房造起来、水电煤路做好,更多的是说:有没有医院,有没有学校,这些公共的配套措施有没有。只有这样,它不是一个工业区,而是一个新城。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因为我们整个国家是改革开放的,整个引进了很多,无论是在嘉兴、在太仓,还是在更远的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包括各种海外的开发区,国家高尖科区都需要人才聚集。人才聚集,人才没问题,把住宿的后顾之忧解决掉,但是孩子读书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希望读什么样的书?尤其是那些外籍人子女的,或者是海归的子女,他们对国际教育的需要,或者讲的更白一些,他们不仅仅需要传统教育,更需要与传统教育有较大区别的教育,所以这是一个各地各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教育需要。

  或者讲的更加清楚一些,是对应试教育有点抵触吧。我们有三个词,我已经换过三个词了厌恶,排斥,抵触。实际上家长或多或少觉得我们的传统教育,或者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用传统教育也好,用应试教育也好,都是觉得有点问题。易中天教授讲的更加直接了:“你说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相比,哪个更有希望?”他得到的结果,是说:“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更没希望”。尽管这种不满到目前来讲,我们有的还很无奈,或者讲有的只是被现象所左右。

  这是有排斥,排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不足恰恰又引起了国际教育对我们全人教育的推崇,但是没有一个学校说:我不关注孩子的终身幸福,都是这么说的,但是真正做的很少,或者讲真正落实到课程当中。你说,我关注孩子的未来。那么,你在课程当中,哪些是关注?你说:我关注孩子的个性。你在课程设置的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又体现了哪些特性等等。我们对学校整体范围的认知,都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与国际教育的价值观相比,还有许多差异的地方。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归人士,或者讲能够得到一些海外教育可能的人士,会有对国际教育的向往。

  我一直说任何课程的设立,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那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课程可能是我们的世外桃源,或者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去吸取的,是阳春白雪式的。所以我们讲:只要这些问题和情况还存在,“国际教育”这个市场是必将存在的,只不过用不同的形式去存在罢了。

  我最近听说南方的某一个省在讨论民办教育实施的条例过程当中,对培训机构也有某种说法——培训机构不能做全日制的工作,当然这只是听说。至少他们还是认为,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差异的。我们在做培训机构的过程当中,我们对未来的预判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监管会是怎么样的监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说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实际上对培训机构也施行同一种民办教育的整体监管。

  我们到底会有多少外籍人?任何一个地区,二级城市、三级城市、四级城市,世外教育都走过很多。都是谈一谈,我们那里要办一个国际学校,我们要招商引资。我觉得他们所说的“国际学校”还是“国际化学校”,真的有那么多的人来学吗?这是第一个,数量上的制约。到底是多少为适宜的?如果这个数量不够的话,怎么办?无非我想最后只有两条路:(1)关。(2)把不符合进这样学校的学生也拉进来。

  刚才董所长也讲了,我们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在实行的过程当中,整体上越来越规范。我们也明确地感受到,我们刚出IB的时候,你上什么课,语文课上多少,历史课上多少,政治课上多少,没有多少部门来管理。现在说:“这个科目你们课表当中有没有?”课表当中有,你是不是真的上了?课程当真上了,你会考参加不参加?我想会越来越规范。在规范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量是不会变的,学生的24小时一天是不会变的。所以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想这对于我们怎么执行、用什么方法去执行,课程的设置是需要改变的。

  随着国际教育的推进,也越来越明确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还是有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这个方面的优势如果我来总结的话,可能在知识层面。知识是什么?除了更新、创新之外,无非就是扎实,他的基础好不好。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什么去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大概是通过语言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去解决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是说:我在文化布置当中有中国元素、有中国结你就能够了解中国文化。而更多地通过历史、地理、语文这样一些来解决的。对传统教育的再认识重点在于怎么样把传统教育当中被大家所接受的优秀的东西留下来。

  高考的改变、中考的改变、招生制度的改变、纽约大学、杜克大学、诺丁汉大学的引进,这些对未来的走向,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校长领导力”对未来的判断重点在于我们的课程怎么样改变,怎么样去做?融合是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就是一个趋势。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 “双语同理心”这些都是需要的。融合,怎么样去融合?内容、理念的融合,内容的融合、教法的融合、评价的融合,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我们今天第一步已经做了,引进、消化、吸收、融合。我们在刚才讲的,无论是平和,还是世外、包玉刚等等,都是叫“双语学校”。我认为螺旋上升的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2.0版,相比于20年前的“双语”跳过了语言的层面,教育的理想层面将会到来。

  有新的东西出来,对我们民办学校就是新的。我们的机制快,整体“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对市场、对客户的需求,我们更能够快速感受到。所以,我们怎么样去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总希望把多方面的教育优势去集中。我们怎么样去集中?如何好传统基础扎实,与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仅是我们要做的,也是素质教育推进要做的。我们一直讲“95分够了”,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按照“95分够了”这样去做的。

  我们说起来容易,“融合”融到什么程度、怎么样去融合、它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在判断的过程当中,先是解决出路。在能基本保证出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通过方式、方法、教师的培训、理念的更新,来进行融合。

  几乎世外所有学校的所有的教师,尽管不上国际课程,但是也要去做一些国际课程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是让他以后去上国际课程,更多的是理念上、方法上能做一个比较,不断地融通。因为我觉得在国际化学校的过程当中,怎样做好融合、怎样创新融合,是未来国际化学校发展的关键之一。

  2018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已经落下帷幕,IEIC组委会宣布本次年度教育盛典成功举办、圆满收官!在此感谢各位参与的嘉宾、机构及来到现场的家长及观众,感谢你们的支持!同时也感谢所有支持IEIC的媒体及合办方!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