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一下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送上更多更好的内容,谢谢!
有这么一部分家长,他们乐于学习全新的理念,科学的教养方式,看过的书很多,听过专家的课,自我成长类的工作坊也很多,然而无论怎么提高自己,参照书本上的指南还是专家的支招,孩子问题依旧。最后只得摇头叹气,对其睁只眼闭只眼,以致彻底撒手不管。
我想这样的家长绝不是少数。那么为什么看似方法正确,但结果却不甚理想?有一些教养方式,他不会立刻让亲子关系陷入紧张,甚至有些能暂时起到缓和局面的作用,这些招数常常在家长私底下流传,然而他们都有一个特别致命的地方:前后不一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教养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四岁的毛毛在妈妈招呼客人的时候到处乱跑,发出的杂音影响了妈妈与客人的交流,妈妈对他说:“别跑了,会影响妈妈和客人的。”毛毛没有理会,过了一会妈妈提高了音量:“毛毛!别闹了,等会客人走了妈妈陪你玩!”毛毛停了片刻后依旧发出吵闹的声音。“怎么一直说不听?再闹妈妈要生气了!”毛毛瞅了一眼妈妈,过了一会儿又忘了,妈妈为顾及颜面,无奈的摇了摇头,放弃了继续管教,任其胡闹。
很显然,毛毛会不听妈妈的话是被她培养出来的。关键原因就是他妈妈从来都只是说教,却不曾真正执行,她发出一个指令,却没有坚决执行并保持监测。毛毛很快就会发现,似乎他只需要假装听一下就行了,根本不用把妈妈的话当真。
这是许多父母常会对孩子说的话。“爸爸吸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你不要吸烟哦!”、“妈妈对别人脾气不好,你不要学妈妈哦!”这样的说法非常不负责任,父母应该首先身体力行,如果你的生活乱成一团,却要孩子遵守秩序,这可能成功吗?
如果你有暴力行为,却对孩子打同学严厉地指责,这样的教育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就像上帝那般至高无上,他会吸收你一切优良的品质,也会模仿你一切不妥的举动。所谓的“不要学我”不但是推卸责任,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女儿和妈妈去商场买鞋,妈妈说,“亲爱的,你自己决定买哪双!”,于是女儿选了一双红色的鞋,她很喜欢。“宝贝,你有没有觉得蓝色的那双会更好啊?你确定要红的吗?”“确定!”“来吧,再试试这双蓝色的。”
“不要,我还是喜欢红色!”“红色的你穿一阵就会不喜欢的,而且很不实用,蓝色的搭配裤子衣服更容易,相信妈妈的眼光不会有错的,乖孩子!”最后,女儿心有不甘地接受了妈妈的建议。
也许这位妈妈做的确实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但可以肯定她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为以后的教养埋下了地雷,因为她一开始表示女儿可以自己选择哪双,而后又插手女儿的选择,最后甚至强势地推翻了女儿的选择。得了,以后女儿即便面临可以轻而易举拿主意的场合也得看妈妈的眼色了。
这是个把任性行为合理化的年代,或许社交场合偶尔为之是受人欢迎的,但无论如何家庭教育是绝对不可以任性的!有些父母比孩子还要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今天中奖了,孩子我们出去吃大餐,作业可以不做。
明天被领导批评了,面对孩子正常的提问却不耐烦地让他一边凉快去。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会特别困惑,他不明白什么是要遵循的准则,甚至成为一个破坏规则的人。任性的孩子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而任性的父母则是可气又可悲的!
有些谎言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与篡改真实信息,而有些谎言则看起来是事实,但隐瞒了对方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与前者不同,后者通常因为戴着“因为不想伤害你”的幌子而被视为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被我们社会所接纳,而在家庭教养中,这种无形的负面影响却总是被我们低估。我们的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隐瞒一些真实信息,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在外赌博、对祖辈不满,股市危机等等,美其名曰不愿让孩子担心。
但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早晚会知道:父母关系其实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好;爸爸是个赌鬼;父母与上一代有明显的鸿沟;妈妈炒股输了钱,影响了家里的正常开支。
父母善意谎言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但却让孩子处于忧心忡忡的疑虑中或无所事事的局外人状态,最后孩子了解到真相后还可能对此怀有怨气。
这些父母剥夺了孩子了解家庭真相的权利,也没有抓住绝好的契机对孩子在钱、性、亲密关系、长幼关系等重要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相反做出的是一个不诚实的榜样。
“这次期末考挤进前十名,爸爸带你去泰国玩!”、“钢琴十级考出来,妈妈给你买个i-phone6!”相信这样的交换在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只要你确实对孩子说了,一旦达到了要求,就要予以兑现,最好还要满怀欣喜,除非出现了不可抗的外力(爸爸重病了,工资大幅缩水,公司紧急任务需要出差等等)。
在孩子们看来,不可抗力导致的食言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而如果是其他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根本是莫须有的借口,都会让你在他心目中的威信大大下降,进而与你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