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失败是因为:你所理解的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快乐教育

2019-06-12 17:53

  1989年到2019年,是日本的平成时代,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许多年轻人表现出某些共同的颓废特征:

  他们把这一切归结于“快乐教育”带来的果。其实,这个锅快乐教育真的不能背。

  快乐教育不是纵容孩子及时行乐,如果你的“快乐教育”带来了孩子的松懈,那可能是因为你给予孩子的只有快乐,没有教育。

  我们所说的快乐教育,不是在教育中一味迎合孩子开心不开心,而是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前我们的孩子学习和竞争压力热很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满满焦虑,背负着许多人的期许。

  太多的外在比较和压力让他们把目光关注于外界,许多人对学习失去了自己内在的源动力。

  快乐教育,是让教育回归于育人的本质上,唤醒孩子内在的成长快乐,而不是通过外力的逼迫,把孩子变得学习和竞争的机器。

  它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减少基础教育和降低学习标准来迎合孩子贪玩的天性。

  课业的难度要求也没有降,只是减少了家庭作业,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了。

  这个快乐教育,更多的是靠教育者通过一种快乐的状态去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走向自我教育之路,而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松垮懒散。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快乐教育的能力,不少家长以为的给孩子快乐,孩子不一定真的感觉到快乐。那可能只是家长自己所理解的快乐。

  很多时候,家长自己本身就没有体会到真正快乐教育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满足孩子表面需求带来的快乐上。

  因为快乐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人在一种痛苦和焦虑的氛围下学习,只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人之所以在学习中会觉得痛苦,是因为内在的动力没有唤醒,学习体验就变成了一种受外力逼迫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压抑就是一种内心冲突的感觉,会让人精力分散,变得心烦意乱。这是一种内耗的状态,令人什么都没有做就已疲惫不堪。

  我们知道,人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最容易达到专注,也最容易引发愉悦感和创造力。

  快乐教育就是通过让孩子这样的愉悦感,把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牵引出来,由内而外激发起自己的前进动力。

  这种体验是需要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思考得来的。被动的经历,比如被逼迫、被灌输等,只要不是自己内心主动的需求,通常更多的是带来抵触的痛苦和逃避。

  当年的我们想在年纪轻轻就超越前辈更是比登天还难,但现在许多90后做到了。

  因为,他们有能力做自己,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能够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因为,许多人把内心体验的长久愉悦感和依赖于外在享乐刺激带来的短暂快乐混为一谈。

  他们以为懒散就是快乐,得过且过就是快乐,不需要努力就是快乐,有求必应就是快乐。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他们不会自己做决定,没有责任感,懒散松懈。

  我们提倡的快乐教育不是在对孩子让步,不是对孩子当下需求的即时满足,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换一种更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唤醒他们的潜能,让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成长体会到深深的愉悦感。

  这种内心奖励机制激发出来的快感,才是孩子源源不断努力的动力来源。而不是外力的强制干涉和逼迫。

  所有的外力都需要通过内力才能形成作用,否则外力逼迫都只是一种控制,而不是教育。教育是一个人离开了外力作用后,依然保留下来的东西。

  很多孩子做事和学习不主动,是由于外力干涉太多,让他们没有机会通过自我教育形成内心深处的动力。

  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情绪,如果从小父母经常用情绪来控制孩子,孩子就会过度在意外界的声音,而失去了自己。

  因此,我们对待孩子松懈的方式,是增加他们快乐学习的体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用外力来逼迫他们去学习。

  那些学习中感到痛苦的孩子,往往学习不好,甚至产生厌学现象。他们常常需要父母盯着、逼着才能学,一旦这些外力消失了,他们也就放弃了学习。

  一代天才爱因斯坦,就是在做他那些实验中产生天然的快乐,从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成长,通过自己努力战胜困难和痛苦,会让我们产生由衷的快乐。当我们战胜的痛苦越多,能让我们痛苦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学习成长带来的心灵力量。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