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着眼于人性获得更好养成,增长人的智慧、能力和德性,追求真、善、美,知性健全、德性完善、悟性充足、志性强健是教育的理想方向。
标准单一源于评价权力集中,评价权力过度集中就必然导致评价体系单一。最终只看到分数,看不到人,以考分评定教学质量,以毕业生考取名牌大学的录取率为指标。由高中传递到初中,一步一步往下推,以至于好的幼儿园都成为家长争抢目标。当下几乎各级学校都参与“生源大战”,成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
教育“空心化”是教育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后果,或者说教育遇到了不适合教育自主发展的环境而产生了变异。教育当事人的权利不足以担当起责任,教育原理和价值受到过度功利化的挑战。改进之道还是要让教育回归“教育”,办真正纯正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自主提升教育的专业性。循着从微观到宏观的次序,改进的逻辑如下:
破解教育“空心化”的问题,首先必须让教师有权有责,能真正负责。教师周边的人不能对其履行教育职能指手画脚、任意干涉,而应维护其权威,为其正常教育教学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简而言之,教师是专业工作,需要真正充足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如同医生看病人,能够自主地依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真实、鲜活的成长发展需要确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而不被行政权力和单一评价所役使。这是解决教育“空心化”问题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治理教育“空心化”的基点。
最为整体性的措施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教。应颁布学校法和考试法,明确规范各主体间的责权关系。需要有法律约束缺少有效约束的行政权力,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责权边界,防止行政部门对教育过多过滥的指令和驱使,让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还应立法确定第三方评价的地位,确保第三方评价能够有效开展。(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