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因材施教!揭秘南京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08-10 22:29

  昨天,江苏高考分数揭晓,南京一中的成绩单并不简单:这届高三当中有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个性学生、有中考失手但高考逆袭一举拿下410分高分的“潜力学霸”,还有高二就已经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创新试点班的“天才少年”……“分数并不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标,南京一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学生因材施教,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南京一中尤小平校长表示,一中培养学生有四个特质:素质全面而有个性、讲自律善创新、体格和品格同步成长、在吃苦中快乐成长。“我们的目标是坚持用‘适合的教育’锤炼既有才华又灵魂丰满的人!”

  南京一中的三年,在老师的指引督促下,我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把钥匙,让我在学习的海洋中感受到了自信和知识的魅力,虽然有的时候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感恩老师的耐心细心,让我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培养兴趣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特别是高中三年,而当我感觉到压力大的时候,对学习的兴趣让我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个释压的瑜伽,继续努力前行,轻装上阵。

  我将继续带着在南京一中养成的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努力学习,成为一位优秀且有梦想的大学生。

  “在一中,像这样的学生很多。我一直认为,学生高中三年是为了未来的三十年、甚至六十年服务的!”尤小平校长表示,用过去的经验和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换句话说,一中的学生,我希望他们不仅能拥有好的成绩,更能有好的未来。从知识层面来讲,中学学的内容是很容易被淘汰的,但从能力来讲,如果高中给他打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据了解,从2010年模联社起步,南京一中先后开设了文学、摄影、天文、机器人等30多个社团,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发展特长。面向有需求的学生,学校实行“一生一方案”,配备导师,给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当兴趣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吻合,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我高二从一中崇文班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创新试点班(少年班),一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我非常受益,虽然现在的学校高手如云,但是我还是保持着高中的习惯——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全情投入学习,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大一结束后我的学分绩点在3.82,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并且我更独立了,晒被子、洗衣服、做值日,每一样都整洁有序,我深信“习惯”“坚持”“勤奋”的力量,这都是一中给我的。

  据了解,南京一中开设的“崇文班”是南京市首个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改革的试点项目。原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教授就是一中杰出校友,他担任“崇文班”名誉班主任。“崇文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导师”,导师帮助学生设计三年的成长规划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自律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崇文班目前已经形成“学科思维拓展类、人文科学素养类、社会实践实验类”三大课程体系,开发了“博学之旅——走进大学”“慈善行走——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与大师面对面”等经典课程。崇文班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高考,但不唯高考。

  每年,崇文班均有一大批学生获得全国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或省一、二等奖。2015届文科崇文班的杨雪琪考取北京大学;2016届理科崇文班的范致远获得第29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考取清华大学;2017届理科崇文班的张靖阳获得第30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考取清华大学。

  “‘崇文班’育人模式的效果在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已经显露,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会更受青睐。迄今为止,南京一中已经走出了27位院士,坚持探索下去,我相信,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尤小平校长表示。

  一中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相信我付出的每一份辛苦都能换来同等或更多的快乐。

  高一时,辛苦是军训时我们在烈日下的呐喊;辛苦是朗诵社每天最后两节课甚至更久的训练;付出的辛苦,让我们不会忘记在军训晚会上唱出的《平凡之路》,让我们不会忘记在12月13日朗诵的《和平宣言》。

  高二时,我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直至高二上半学期期末考试时大三门班级倒数、小四门“4B”的警告,才让我如梦初醒。我在班主任魏老师的激励下努力学习,主动上交自己的手机与电脑,课上紧跟老师思维,课后及时复习反思,向老师提问解决自身漏洞,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4A的好成绩,这更让我坚信了付出与回报间的正比关系。

  高三时,辛苦是每晚晚自习后仍留在教室自习。也许多年以后,我也能记起晚上11点时站在教室窗边看到的车流,我也能记起学校门卫对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即使再累再困,我们也在结伴回家的途中欢声笑语,共同畅想未来的诗与远方。

  据了解,南京一中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教育。“体格和品格是支撑学生一生发展的两大抓手,而且两者是相互支撑、并行发展的。”尤小平校长指出,越好的学校越重视体育。学生来到一中,除国家课程、阳光体育大课间外,还能通过选修、社团和贯穿三年的特色运动会(传统运动会、体育嘉年华、体育文化艺术节)等多个途径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学校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对学生的体格和品格进行塑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学校的36公里“慈善行走”活动。虽然行走辛苦,但这种体验令一届届学生终身难忘。“慈善行走”是一种品格教育,让学生在运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品质,树立大格局,给学生打下具有一中气质的精神烙印。

  回忆高中三年,一中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环境最令我难忘。在那里,让我受益的不光是在学习方面的启发,还有关于生活、关于做人的学问。班主任沈老师常常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让同学们在学习紧张之余洗礼心灵。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在我最艰难的时刻给过我鼓励与力量。因为恩师,我进入大学也从不懈怠,大一时发表了一篇论文,并通过了学堂班的选拔。

  张靖阳痴迷化学的故事至今还是南京一中校园里的一段“传说”。“为了省时间做实验,他宁愿喝冷水、啃面包,苦不苦?肯定苦!但为什么张靖阳不觉得苦呢?因为他对化学是真正的热爱。”一位教过张靖阳的老师告诉记者,当学生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中去,再多的苦,于他而言,就是一种修炼,其中包含着外人无法想象的乐趣和激励。

  “现在的孩子学习很辛苦、很累,特别是进入高中,不少学生就像进入了一段‘人生苦旅’,没有生气。其实这种对于学习的态度我并不完全赞同。”尤小平校长说,南京一中的校训是“求真”二字,老师们在教学中就努力引导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个探究过程,通过上课、阅读、实验,实践,找到自己的真实“兴趣”。有了“真兴趣”“真目标”,学生经历过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苦”,其实也有一种甜,而这种对学习的成功体验也能让这些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在未来的学业上还是人生中,促进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

  昨天,江苏高考分数揭晓,南京一中的成绩单并不简单:这届高三当中有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个性学生、有中考失手但高考逆袭一举拿下410分高分的“潜力学霸” ,还有高二就已经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创新试点班的“天才少年” … …

  “报考向往的大学!我们在这里等你!” 江苏9所“双高”大学掌门人 发出最强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