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份70、80、90、00后起名套路大全请查收

2019-03-28 15:41

  前段时间有老师吐槽:这届新生的名字真令人头大,死活绕不开梓、辰、轩三个字。

  如果以姓名为主题,画一个坐标轴,你会发现,在不同时期,中国人的名字高度集中于某些词汇、某种意向的表达。

  无论生于几零年代,我们的名字里都写满了时代记忆,那也是半部共和国的历史。

  前者取自《山园小梅》里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再加上“江”姓的加持,整个名字就如一副水墨丹青,别有一番清雅的劲儿。

  后者出自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碰上“白”姓,似乎眼前立马出现了一位孤傲冷清的翩翩公子。

  这两个名字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人的名字真的可以很美。但若论诗意和美感,恐怕还是老一辈的名字,平均水准更高。

  跟帖里,网友们对着祖辈的名字由衷赞叹:好听。而那一辈人的名字,好像特别大气、文艺、有讲究。

  当我们这一代人求助于取名网站,临时翻大部头找有寓意的名字的时候,爷爷奶奶辈的名字早就实现了对古籍诗句的完美消化。

  网友“风早”的爷爷叫周景明,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算是轻轻念到这个名字,仿佛都能感受到春风和煦,阳光正好。

  网友“姜小熊”的二姥爷名叫夏亭晚,出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个冷落清秋的身影,在离别时节格外脆弱。

  “读读”的祖父叫谢起云,化用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初读名字,便有一种天地间悠然行走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网友“临江仙”的爷爷是个老书生,名叫清安,出自李白的“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这样的名字,是战乱年代的里最贴心的一道平安符。

  这一时期的名字脱胎于名著古籍,用字雅致,也不会为了追求独特而用生僻字。

  由于有统一的文化根基,所以即使祖辈们的名字由我们这些后人来品鉴,也能一秒钟产生丰富的人格联想。比如:

  王绿柳,钟曼华,化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大方又不落俗套。

  祖辈们的名字,瞬间把人拉回到那个时代,那里有浓郁的书卷气,和遗留的文人风骨。

  如果生在名门大家,根本不需担心名字取不好。因为那个时期留下的文学氛围还在,诗书的精神还在延续,手边放着的是古籍典故,内心遵循的是孝悌信义。

  如果生在乡野农家,父母大多会去找老秀才、教书先生等有文化的人来取名。再加上那时还严格遵循族谱,继承祖上排下来的字辈,名字里的门道多、且讲究。

  @hengwujiushi:我爷爷他们的名字都是去找村里很有文化饱读诗书的老头子取的,不像现在很多小孩子的名字都是父母假装有文化凑的……

  如果说曾经都按族谱中的字辈来起名,以此来铭记家族和传承血脉,那么建国初期,名字更多地承担了“大事记”的功能。

  如果你通讯录里有一个叫建国、建华、国强、国昌、拥军的人,那么他有很大概率生于建国后的头二十年里。

  父母辈拥有一个诗般的名字,也并不妨碍他们给孩子取个一片丹心向太阳的名字:

  @芦匣子胡桃:我外公叫辛梓维,多么有文化的名字。结果给我舅和我妈取名一个叫 辛向党,一个叫 辛向军。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8万人叫建国,其中有29万多位“建国”出生在60年代前后。而在1900至1909,全国还只有17位“建国”。

  叫国强的人也不少,光是张国强、李国强也各有4万多人。在演艺界,就有生于1952年的唐国强。

  开国大典也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全国陆续有40万人名字里带上了“国庆”二字,永久地把个人与我们的祖国绑定。

  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抗美、援朝、卫华、保国成了出镜率最高的名字,或者说,不再是“名字”,而是一种激励全民的号角。

  取这些名字的有多少人呢?493位“张援朝”里,有442位出生在60年代以前。

  比如,《咱爸咱妈六十年》里,入朝作战临行前,男主角为自己的孩子取名“高援朝”。

  歌手大张伟原名“张伟”,而他只是30万分之一。电视剧《爱情公寓》里的角色张伟,每次出场总在厕所门口,平凡的名字配上平凡的出场方式。

  重名率能与张伟一较高下的,就只有全国29万“王伟”们、27万“王芳”们、26万“李伟”们和25万“李娜”们了。

  父母辈们想用这些看上去极为简单,甚至有些土气的字眼,表达望子成龙的愿望。

  名字里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男娃一定要伟、凯、勇、杰、帅;女娃就一定得娟、芳、丽、英、娜。

  双名除了能摆脱单名带来的重名烦恼,还能多留出一个字的位置,来安放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

  这一时期,中国父母的词汇运用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男娃的名字实现了从“伟、超、勇、杰”到“晨、飞、宇、鑫”的跨越,女娃的名字从“娟、艳、芳、敏”升级到了“雅、雪、倩、珊”。

  80年代末,琼瑶的书在大陆卖疯了。当时,一本书只卖一块多钱,但印数极大,一开印就是二十万册,拿几十吨的集装箱来装运。

  如果说“在琼瑶之前,我们没有爱情”,那么,在琼瑶之前,我们可能也取不出这样“我见犹怜”的名字。比如: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导致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从来就没分清楚张歆艺、张馨予、张雨欣和张予曦。

  要知道,在1985年被引进内地播出的《上海滩》中,冯程程的麻花辫和许文强的白色围巾,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冯程程”这种叫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也很亲切的叠字,被不少80、90后的父母所采纳。

  亲爱的小伙伴,你身边有没有叫“丹丹”丽丽“”玲玲“”婷婷“的朋友?反正团团有。

  要探究00后、10后的名字怎么全绕不开子轩、梓轩和紫萱,就要看看身为父母辈的80、90后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80、90后们基本上是看着电视长大的,偶像剧、韩剧攻城略地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从《流星花园》开始,数不清的偶像剧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最爱,其中的角色名就成为了“子轩”“子涵”们的前身。

  《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欣怡、《天国的嫁衣》里的陆子皓、《王子变青蛙》里的徐子骞……很难说没有为起名字的父母们提供灵感。

  《浪漫满屋》《宫》《我的女孩》《我叫金三顺》一部接着一部,于是,“俊熙”这个听起来很韩流的名字,成功跻身热名榜第9。

  2015年,刘烨带着自家娃刘诺一上了《爸爸去哪儿》,次年,“诺一”这个名字就迅速挤进了男孩热名榜。

  《泡沫之夏》里的三个主角名尹夏沫、欧辰、洛熙,就是都市言情风里的翘楚。

  2003年发行的仙侠游戏 《仙剑奇侠传3》里有个紫萱,它就像最原始的母体,成功孕育出后来的所有“zǐxuān”。

  不知不觉地,他们孩子的名字开始在“zǐhn”“zǐxuān”“zǐchn”里面打转。

  zǐchn,也是同样道理,男孩用子辰、子晨,女孩用梓晨。

  在母婴app的起名专区,可以看到这届父母真心实意地偏爱玛丽苏风格的名字。

  @恋恋非花:我是做学籍的,不管多偏僻的农村,这一辈的孩子名字都是语墨涵纤若楚 这样类似的。

  不仅是家长们喜欢这类名字,连取名馆的师傅也与时俱进,包你掏钱买走一个一看就是女一号/男一号的名字。

  在跟风上,就算是集万千宠爱的星二代也不能免俗:陆雨萱(陆毅女儿)、田雨橙(田亮女儿)、郭子睿(郭涛儿子)、张悦轩(张亮儿子)、吴欣怡(吴尊女儿)都是例子。

  可能这一届孩子的父母们也没有想到,费心费力取出来的雅名,其实也落入了似雅实俗的境地里。

  因为,现在的X子萱、X子轩、X梓轩,已经跟多年前的X秀芬、X翠兰、X玉兰,并没有什么区别了。

  也许赵家人在取名时看重阴阳五行,钱家看重易经八卦,孙家看重五格数理,但终究是殊途同归——

  当国外用“老汤姆”和“小汤姆”这种没有创造力的名字,来宣告二者的血脉关系,我们则用充满时代烙印的“张建国”“张伟”和“张子晨”,生动诠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起起落落。

  大趋势下,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将个人名字与国家、集体松绑,在追求自我风格的道路上尽情发挥。

  期刊论文《人民演变与时代变迁》提到,中国人常见名字的百分比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处在下降中。

  来 源 凤凰WEEKLY(phoenixweekly),转载已获授权。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