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的《吹哨人》临上映前三天突然撤档,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操作。时隔三个月,
“解锁”,正式上映。按照一贯的“撤档定律”,毫无理由主动选择撤档的影片很可能都质量不行。那么《吹哨人》究竟如何呢?很可惜,还是没逃过这个规律。
导演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算是成功的国产爱情片,擅长拍情感关系的她说不定也能让这对新组合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其次从内容上看,“吹哨人”这个片名似乎暗示了电影将涉及社会、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业的弊端,以采取某种纠正行动的人(通俗点说,就是举报政府或企业不当行为的内部人士)。暗指有黑色现实、道德纠结的片名,赋予了观众关于电影的很多想象。提前放出的几波预告片也给了一些亮点。
在观影之前,叔也大致浏览了一圈关于《吹哨人》的影评,基本都围绕着以上几点进行疯狂安利。
先说薛晓路导演最擅长的感情戏部分。在《吹哨人》里,她继续执着使用了“洗白小三”的套路,只是这次可能会得罪很多女性观众。
“北西”里汤唯饰演的拜金女插足他人婚姻,在遇到吴秀波饰演的大叔后又开始“追求真爱”。汤唯在《吹哨人》里,又演了一次插足婚姻的第三者。
影片宣传时只交代了汤唯是雷佳音的前女友,二人相遇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可是谁能想到,正片中两个人的设定竟然都是已婚。
“北西”至少让汤唯学着自己面对生活困境,放弃了当“小三”的人生,最后自立自强成为独立女性的部分还能获得观众共鸣。
而《吹哨人》里用“情难自抑”为理由进行的出轨,并且让雷佳音的妻子(齐溪饰演)完全原谅了丈夫的行为,则完全是对观众情感上的伤害。最终“小三”被迫消失,雷佳音重新回归家庭,更是一次性把所有女性角色置于被动地位。
最终的结果就是,昨天的首映+多场提前点映过后,扮演男主角马珂的雷佳音在多场映后见面会上被提问
即使电影给了马珂勇于当吹哨人的英雄光环,情感污点却是观众印象最深、也最介意的部分。渣男当然是可以做英雄的,但以牺牲女性为代价未免三观太不正且让人难以接受。
故事设定里,雷佳音是澳洲某跨国集团小领导,汤唯和国企代表团来谈合作。然而汤唯似乎身负秘密,不停遭遇追杀。雷佳音为了尽到前男友的“责任”,一直帮助她。在携手逃亡的过程中,二人逐渐发现了隐藏在跨国集团和国企间的秘密,最后当吹哨人揭发了真相。
这看起来是类似《华盛顿邮报》般几方势力博弈,最后人性与正义获得胜利的故事。但实际上
脸谱化的坏人,开外挂的好人,全世界奔跑追车枪战,多么标准的烂俗特工片套路。由于特效充满塑料质感,而且动作设计上也没有更多新意,导致仅剩的能刺激肾上腺素的部分也失效了。
低劣的欺骗手段外加做作的哭泣尖叫,周雯这个人物顺利成为年度最讨厌女性角色。
再说对吹哨人这个概念的表现。影片引用了《蝙蝠侠2黑暗骑士》戈登警长对蝙蝠侠的评价:“他是一个沉默的守卫,一个警觉的保护人,一个黑暗的骑士。”这句话就是整部电影想赋予“吹哨人”的定义。但电影把过多把焦点放在动作戏表现上,最后的揭发部分轻而易举,揭发之后的结果只是领导打个电话通知主角“很感谢你”,这
而且被陷害、追杀之后再揭发的设定更像一种被逼上绝路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并非出于内心的正义。
孤独地坚守信仰,是蝙蝠侠成为黑暗骑士的重要原因,也是吹哨人这个英雄群体的光环所在。电影《吹哨人》冗长的个人感情戏、动作戏,已经完全让影片成为了粗制滥造商业片。扁平化的人物、平铺直叙的无聊剧情,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和解读空间。再结合近期的社会现实来看(比如浙江卫视事件、华为事件),电影中一个牵涉地方集团利益、关系几百万百姓性命的公共事件能如此轻易就获得正义的结局,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从《吹哨人》这部电影中,能明显感觉到导演对于多种类型元素混杂后的有心无力。
,尽情展示各国风景、动作场面这些自认为是亮点、能体现影片是大制作的部分,
男女双主角处理陈年旧情、共同面对一个涉及跨国的大秘密并且要找出真相,已经是非常复杂的故事了。还要再加上家庭问题、毫无节制的打斗追车、两个人不停回忆过往.....这些横生的枝节着实让人疲惫。
且不说很多时候这些模仿还不能称为“原样复刻”,就算是做到相同的观感,目前的观众早已对传统爆米花商业片的形式审美疲劳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