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书画同源的内在含义【 李 明 】

2019-06-11 02:00

bd42f6de7933dacfddaa1aaa67f03edc.jpg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现代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先生对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精辟概述。高度而精准的用词,囊括了我国几千年来书画发展史的进步轨迹。

以书入画及以画出书,则是历代书画大师们所特有的共点。也许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灵气,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却与我们咫尺有缘,“三分大意七分传神”的智学理念,是我们书画人整个幼年时期那转益多师练书习画的艺术心得,千百年来对历代名家大师经典艺术理念的研究剖析与笔耕操练,早已养成了我们智慧后人为之“巧取豪夺”的一贯规律。

当然,国画是写出来的,此理画者大多知晓。反之,书法也能画出来,却引发了众多书家的不可思议,只知道画可用书入笔(传统意义上的笔意),而忽略了上品书作亦可用画意来作布局或进一层的形象表述(仿佛远古时期的形象文字)。纵观历代书画大师笔下的作品,不难看出会常常流露出此迹。妙哉,妙哉!吴昌硕用篆书入画,笔墨线条浑厚老辣,富于变化。潘天寿用国画构图入书,布局错落有致,气韵生动,耐人寻味。邓散木用书与画意出刀,章法独特,刚中带柔,对比中稳中有健。历代书家写“王字”十有九俗,而画家朱耷写“王字”却超凡脱俗。而今当下众多业余画家泼墨挥毫,生书者,必定画之乏力,神韵全无。

书乃画之笔,画则书之骨。不去练就基本书法,就甭想画好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写意画更应如此,写意!写意!它的唯一运笔就是写出来的,没有三分的书法笔力,则无法把握画面线条的力度、质感、顿挫与变化,它只能靠涂鸦去完成非属作品的初级构图,仅此而已。这与孩提时代的图画(涂涂画画)有着同样之理,它是描、修出来的东西,因此必定会俗不可耐,耐不忍睹。

正确的运用与融合我国所独有的书法艺术线条和笔墨来作画,会使作品内含倍增,提高其作品的艺术灵性。它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样,能传承下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粗细顿挫有致的简洁线条与笔墨,会流露出整个中国画艺术的美妙传神形象。祖先开创的实用性文字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慢慢地升华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 

    那么,何为书画同源?在生物学的种系理论中,同源,即指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书画同源”也就是指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运笔与构图同出于一源,源:发源、起源或源头。

浓淡枯湿、阴阳顿挫及赋有粗细变化的柔美线条,造就了中国书画的整体之美。线条的韵味,决定着书画作品的品味与格调。正确掌握与运用中国书画线条,是决定作品“雅”与“俗”的重要元素。

线条是组成中国画的根本元素,亦是组成中国书法的根本元素。我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理论家谢赫在他所著的《古画品录--六法论》一书中早已提出了骨法用笔的精辟定论,后被历史公认为鉴别中国书画作品的一个标准,书画作品的雅与俗、美与丑的核心即在骨法用笔,它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集合点。

中国书法与绘画,同质形异,意趣相彰。画家观潮,风涌潮起,写其势、挥其神。书家听涛,波涛汹涌,悟其形、得其韵。茫茫天地,气象万千,尽收眼底,笔情墨趣,挥之即就。画家笔底出世界,书家笔端走云月。书画同源,自成天趣,它是天地所赐的无声集美。

中国书画重气势、讲意境、抓神韵,它与传统的西洋绘画之比,可谓是真正的抽象艺术,尤其是书法。书法运笔是中国画造型语言的积淀,失去了书法运笔的中国画,就难为中国画体系。书家在各时段所创造的理性与感性知识,直接作用于画家,众多的书法技论就是画家运笔的基础源泉。在纵观历代组成中国画作品的线、点、面中,不难看出它内藏着丰富的抽象之美,并蕴含着独具与世界绘画的审美价值。即:要是离开了具体物象,单独去欣赏它的点、线、面,亦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中国书画的又一特点。作者把诗、文、画论,美妙地题跋与融合于作品当中,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使作品意境倍增及加深丰富了美感。

然而,当下的中国画,若是欠缺了笔墨与书法,那可想而知,无疑是一幅残疾之作。笔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表象,它更是一种神韵的体现。这种赋有神韵感的作品就叫“中国书画”。

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只有书不离手才能画传神韵。反之,要创制一幅精品书作,只有融入画境,才能相得益彰地写出妙趣横生的精美佳作。故曰:画之雅为画之要、书之雄为书之要,笔能驱俗、入画魂。【2016年6月--李明 识】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