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上海洋,北京土,不一定吧!如果没有这个发源于北京的时尚,今天中国女性的时尚观将不大同。这个时尚就是旗袍。
旗袍本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在民国旗袍面世之前的很长时间,中国女性穿衣服的方式跟包粽子没多大区别,不能露太多肉是基本原则,三观相当的保守。
旗袍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审美,甚至女性的三观因此而改变,道理简单不过——女性可以不用再那么藏着掖着自己的曲线了,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秀腿,胸也不用再刻意含着了。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穿旗袍成了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那年头穿着旗袍上街会不会被老一辈指点为有伤风化不得而知,但女人对美的追求一旦放开,时尚的闸门就打开了,对三围和曲线的追求自然微妙地影响着现代女性三观的形成。
旗袍发源于北京,最初称之为京派旗袍;随着旗袍之风吹到上海,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海派旗袍后来居上,逐渐成为时尚新标准。
旗袍的风靡还直接催生了另外一个深远影响中国女性审美的时尚——那就是胸罩。
旗袍穿着强调前挺后撅的效果,使得女性曲线完美呈现。因此,对于胸部平坦的女性而言,旗袍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民国时期,为了改变胸部平坦的弊端,有的女性用棉花塞在胸前,使胸部凸出,还有女性将小皮球剖成一半,做成假乳。
上世纪20年代末期,乳罩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当时人们称之为“义乳”。不过,西式乳罩让中国女性立马接受还是颇有困难的。因此,当时的一些电影女明星成为时尚先行者,她们身体力行试戴乳罩。以出演《神女》、《新女性》等影片蜚声影坛的阮玲玉,便是最早戴“义乳”的中国妇女之一。她戴上“义乳”之后,身着旗袍,风姿绰约,曲线优美,很多女性也开始接受乳罩,并大大方方地展现身体的曲线年代旗袍长度减短,身体暴露程度有所增大,简朴旗袍流行。而且,随着旗袍的成本降低,中华女性在简约中显露出自然的美丽,朴素、淡雅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
在民国女性中,宋美龄和张爱玲可谓十足的“旗袍控”。两人对于旗袍尤为青睐。
虽然宋美龄10岁时起就在美国生活,但她一直都穿的是中式服装。她不喜欢穿过于暴露的服饰,出于对女性美的追求,也反对穿长筒裤子,因此旗袍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宋美龄旗袍之多,大概当时无出其右者。宋美龄的衣柜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色彩。宋美龄身边有一御用裁缝师傅张瑞香,为宋美龄制作旗袍。早期裁缝师傅是外请,定期来总统官邸量身定制,后来,因为旗袍需要量大,张瑞香被调进官邸里来,成为后勤人员。因为旗袍太多,宋美龄对旗袍进行了分类,按照颜色、面料、款式的不同,编成号码,便于随时取用。宋美龄还经常自己选购衣料,但并是那种阔太太的做派,宋美龄要跑好几家店铺,问明价格,挑合意的才买。
在不同的场合宋美龄会搭配不同的旗袍。在参加重要的外事活动,接待重要来宾时,宋美龄会穿上高档面料制作的旗袍。在一些面向民众的活动中,她也会穿普通面料的旗袍。1938年武汉儿童保育会成立,为了保证保育会顺利成立,有关方面约请宋美龄主持保育会工作,宋美龄就穿了一身简单的黑色丝绒旗袍。
1943年7月,张爱玲去福建路昼锦里附近的一个小弄堂,与《万象》杂志的编辑柯灵见面。张爱玲穿着一件色泽淡雅的丝质碎花旗袍,可是在肋下却夹着一个报纸包,与旗袍的穿着搭配有点怪异。事实上,张爱玲在穿戴上喜欢标新立异,她的弟弟张子静常说她穿戴的“古怪样子”。
有一次,张爱玲从香港回上海,张子静去看她,只见张爱玲穿着一件矮领布旗袍,大红颜色的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的蓝白大花,两边都没有纽扣,需要钻进去穿。而且旗袍的领子矮得几乎没有,在领子下面居然打着一个结。
张爱玲还有一件薄料子的旗袍,不但没有袖子,而且袖缘往里裁剪得很深,从这边的肩骨,通过盖着前胸骨的上襟,可以看到那边的肩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