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尹鸿;陈旭光;赵宁宇;;《斗牛》[J];当代电影;2010年01期
姜智慧;;异化翻译与文化形象的保存——浙江省博物馆“文化介绍”的翻译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刘玮波;王正友;;从《丑女贝蒂》看跨文化影视传播的全球化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0年02期
周少慧;;简析非本土偶像剧在中国内地的流行[J];新闻爱好者;2010年02期
翁新春;;影视作品作为舆论战信息载体的重要性[J];青年记者;2010年05期
顾钢;;印度电影与别具一格的电影观众[J];视听纵横;2010年01期
宋薇;;图像时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审美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阎评;;奥运吉祥物的符号寓意及其跨文化接受——兼谈吉祥物设计的产业延伸[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赵志明;;视觉转向: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J];青年记者;2010年06期
王艳云;;从《建国大业》看文化创意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作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韩露;;刍议旅游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进程[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马建丽;;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解析韩剧的热播——以《人鱼小姐》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王众一;;作为媒体的影视作品与时代意识和国家形象[A];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C];2008年
朱向峰;王依然;;歌声中的国家形象营销——以历届奥运会主题歌为视角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A];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C];2008年
戴安娜·白可婉;;国家形象和跨文化传播[A];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C];2008年
解庆锋;;发挥新媒体优势 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A];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魅力中国” 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0年
谢世明;金逸珠江2009:“终端制胜”营销助推[N];中国电影报;2010年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石川;明确政府监管职能事关电影产业发展大计[N];东方早报;2010年
石松鹤 本报记者 张焱 梁可心;冰城院线热映大众观影潮[N];哈尔滨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樊万朝蔡炜;“狂欢谷”:网络游戏的迪斯尼[N];新华日报;2010年
记者 杨金志张建松 仇逸;委员: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世博是绝佳契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李璇;辽宁北方2009:展现实力 彰显价值[N];中国电影报;2010年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南平;永远的“他者”:跨文化视野中的金山客形象[D];苏州大学;2006年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路艳君;中国传统色彩在08奥运会开幕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陈一愚;试析民族文化符号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二度编解码[D];苏州大学;2009年
陈琬融;中英间品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晶晶;跨文化传播事件案例分析:从北京奥运开幕式看跨文化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张逸韵;中国本土品牌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黄倩;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叙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赖道靓;探索与坚守—论田壮壮的影像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