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歌中的女性主义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 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 技术手法、 结构形式等方面, 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 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观其文而未见其心, 见其表而未见其里, 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
浅谈民歌中的女性主义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 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 技术手法、 结构形式等方面, 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 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观其文而未见其心, 见其表而未见其里, 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因此, 准确、 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比如, 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 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 或是悲哀的, 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 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 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 就是我们所说的感上的直接体验 民歌又包括山歌, 号子, 小调这几种, 而最能体现女性主义的当属小调了。小调, 又称小曲, 曲式结构比较多样、 复杂, 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 如《小白菜》、《都山小调》; 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 如《爱二娃》; 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 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 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如《献花》、《三杯酒》等; 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 如同《荣莉花》; 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 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 此外, 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 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 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 但是, 各地的风格不同, 例如在大行山一带, 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 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 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 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 又与山东民歌、 河南民歌互为影响。 小调的内容, 相当广泛而丰富, 有反抗阶级压迫、 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 也有表现节日喜庆, 轻快、 活泼、 热情奔放, 娱乐性较强的歌曲, 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 各地流传的小调, 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 互相渗透, 互为影响, 如张家口地区的, “二人” , 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民歌、 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 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 等等。 小调又可分为谣曲和俗曲, 在小调中多出体现了民歌中的女性主义, 例如小调中的《孟姜女调》, 该小调咏唱孟姜女万里寻夫哭长城的故事, 几乎家喻户晓。形成以一年十二个月为序, 每月一段, 段四句, 句七字。 也有加上闰月, 成为十三段的。 曲调委婉细腻, 节奏舒缓悠长, 歌词哀怨而深情, 感染力强。 充分表达出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深情厚意以及寻夫的那种忧愁哀怨。 山东是孔孟之乡 , 封建礼教的影响颇深, 但限制不住人们对爱情的向往的追求。 在山东民歌中就有表现男女私奔为题材的, 这是向不合理婚姻制度公开挑战的; 有不少是表现男女青年暗地里私会和私通的, 这是由于封建势力逼迫的结果,如《等郎来》 、 《五更》 、 《十杯酒》 等。 在山东, 有的爱情民歌是以物传情的,就是年轻姑娘为心上人绣织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品, 向对方表示爱慕之情或加深之间的感情, 如《绣荷包》 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情歌。 歌中表现出女主人翁收到郎的来信要荷包时内心的那份喜悦之情。 (列举歌词如下: 姐在房中绣荷包, 手拿钢针轻轻描, 显显手段高。 上绣星辰共日明, 下绣凉船水上漂, 黄莺站树梢。 小小荷包绣完了, 扬州穗子绿丝绦, 再用红纸包, 送给郎瞧瞧) 我们可看出这类情歌的语言优美, 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 感情朴实内在, 表现了中国人在感情方面的内在含蓄。 这首小调也充分体现了民歌中的女性主义。 再如《对花》 : 郎对花姐对花, 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 发了一颗芽, 麽杆子麽叶开的什么花? 结的什么籽? 磨的什么粉? 做的什么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 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 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 发了一颗芽, 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 结的是黑子, 磨的是白粉, 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 叫做荞麦花。 郎对花姐对花, 一对对到田埂下。 长子打把伞, 矮子戴朵花 这首小调表现了女性对男女爱情的一种向往, 也充分体现了小调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 关注民谣中的女性形象对于理解我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活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英国有首民谣说得好: “摇动摇篮之手可以治天下。 ” 这是说国家所依赖的民族, 其个人德育、 智育、 体育三大要素之养成, 全赖母教。 诚如民俗学专家欧阳发所言: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地位的证明。 中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多姿多彩, 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明,我们应对她进行科学的发掘和整理。 倡导移风易俗,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弘扬优秀文化, 并创造出新的民俗。 ” 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 通过分析民歌在历史和现实视角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民歌的文化价值, 明晰民歌在人类的观念、 行为、 制度中的作用、 地位和互动关系, 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因此关注民谣中的女性形象对于理解我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活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英国有首民谣说得好: “摇动摇篮之手可以治天下。 ” 这是说国家所依赖的民族, 其个人德育、 智育、 体育三大要素之养成,全赖母教。 诚如民俗学专家欧阳发所言: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地位的证明。 中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多姿多彩, 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明,我们应对她进行科学的发掘和整理。 倡导移风易俗,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弘扬优秀文化, 并创造出新的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