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房地产存量市场上海如何把握机遇并引领潮流?

2019-04-01 00:40

  最近,位于上海愚园路1088号的“愚园路公共市集”开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澎湃新闻、新闻晨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自长宁区政府率先选择愚园路作为城市更新试点后,这条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其中之一,正在按照其“特色艺术商业街区”的定位逐渐成为上海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沿路的建筑可阅读,街区尺度适宜漫步,也传递出了这座摩登之都的温暖清新。

  在市集有限的空间内,80后儿时记忆中街边的那些修鞋铺、修伞铺、裁缝铺一改以往的破败杂乱,以复古而又摩登的姿态全新亮相。市集的二楼还设置了社区公共美术馆。一边是不失烟火气息的生活日常,一边是社区公共艺术中心的“阳春白雪”,如此新鲜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很多去现场打过卡的人都表示十分亲切、温暖,消失已久的儿时记忆重新被唤起。

  愚园路市集让外界看到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又一面,有别于聚焦改造低坪效空间的联合办公,聚焦老工厂改造的创意产业园,抑或是老旧物业的特色酒店,它的内涵从商业、投资渗透到了人文、民生等领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在政府、市场、社区等各个主体的广泛参与下走向更纵深的发展方向。

  这些改造如同“城市针灸”,通过对一些关键空间节点的改造,让整个城市面貌、内部功能悄然升级。上海本土新锐设计事务所予舍予筑市场总监高善通分析称,现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早已从过去“疯狂拿地、快速造房、抬高房价”这种简单粗暴的的开发模式转向对存量市场的精细化改造和运营:“这一方面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可建设用地无限接近规划天花板的客观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空间设计等精神需求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商需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根据上海市总体规划,至“十三五”期末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185平方公里,而在2015年就已推出建设用地31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已触及规划天花板,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是当前的主要发展策略。

  有业内人士认为,“城市更新”是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以重点中心城市核心区域为主的“城市更新”将成为房地产市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总基调。

  实际上,从政府、国有企业到私有资本,各类主体都在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存量盘活计划中,上海的城市更新正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型开发商位于产业链的前端是最早嗅到商机的。据了解,万科、龙湖等自2016年早便已经布局这片“蓝海市场”,大量收购旧有物业进行改造的长租公寓项目,如万科的泊寓,龙湖的冠寓等。这类项目对资金的要求比较低,类似于“二房东”的改造运营模式,通过大规模收购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但一个较大的难点是物业的运营。

  相比大型房产开发商,一些优秀运营商在资本没有那么雄厚的前提下,更偏好轻资产改造项目如联合办公,上海非常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办公品牌米域MIXPACE。为在联合办公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围,米域的定位最初是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增值改造,打造更美、更舒适的办公空间。

  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改造通过合理的设计让低坪效的空间发挥其市中心核心地段的最大价值。据米域招商负责人介绍,改造后的办公空间入驻率平均可达90%。参与米域多个项目改造的建筑设计公司予舍予筑创始合伙人陈潇表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是让他们“既爱又恨”的项目,爱的自然是藉由改造,建筑师能完整地梳理历史建筑和城市的文脉、空间结构和肌理,再一步步将它从消极的无序状况中挖掘出来,赋予它当下的美学和精神;“恨”的则是对项目涉及的直接、间接需求方利益的种种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运营商对设计的理解很重要,”陈潇表示,“在米域商业综合体的改造中,我们特别欣慰米域负责人非常尊重我们的设计,甚至愿意牺牲一部分商业面积,将它让位于更舒适的空间尺度。”

  米域这里微型商业立方体就是一个不设置自动扶梯的商场,它突破商业综合体的传统形态,创造了“可漫步”的商场体验。这些改造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在文化、创新产业的带领下所焕发的新生命力以及城市更新作为最为经济的有效途径所能带来的最大化效益。

  在政府和各类资本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看到愚园路市集、“城事设计节”这类颇具人文关怀的项目和活动。“设计改变生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产生价值、服务于社会、民生。而这才是设计的力量,也恰恰是一个城市的温度。因为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通常并不体现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它们仅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冰冷秩序而是隐藏在邻里的日常生活中,弥漫在街头巷尾。

  也这个过程中,那些饱有设计情怀的设计师真正有了更多机会让自己的情怀落地。本土建筑设计事务所就以其自身对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解,积极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并完成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改造项目,如大舍的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幸福里创意街区改造等。

  予舍予筑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许异告诉本报记者,过去几年特别容易出好作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工业遗迹的改造,因为它的可塑空间非常大。近几年,一些小而美的项目更能考验设计师的水准。

  从这家事务所的获奖情况来说,也确实如此。由他主导设计的创邑Space愚园路联合办公空间一举拿下了美国2018 The MasterPrize室内设计大奖,事务所更是荣获了法国Grand Prixe Design Paris 年度Top 10国际影响力设计机构奖。许异表示,今年的改造项目他们会更关注人文和民生,目前事务所已经承接了多个菜市场的改造项目。他认为,对既有物业的建筑改造也绝不是凭空去创造一个静态的独特空间供人凭吊,一定要充分考虑在地性。

  然而,城市更新需要长期投入。目前上海的城市更新探索其实还存在诸多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诸如用地性质转变所需补缴的大笔土地出让金首先就在开发前期构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所说,一个城市能找到内部认同点就可能形成特色,丧失了内部认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别性。没有城市特色,每个城市看起来都很“花哨”,整体却是“千城一面”。他说,城市最关键的是要有文化自信和内部认同感。

  无论如何,上海的城市更新都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特色的路子,而这个路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延展,它不再是追求越来越高耸的建筑,不再迷信于境外设计事务所的“权威”,而是把设计落到生活中,落到人们的精神需求上,而恰恰是这些,才传递着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迈向国际化现代都市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