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制定“计划菜单”,采购食材“少量多次”,家庭聚餐“按需准备”……随着“光盘行动”渐入人心,“光盘”理念逐渐从餐馆延伸到了家庭餐桌。连日来,记者在社区采访发现,不少家庭根据自身情况想方设法减少浪费,开始在家庭餐桌践行“光盘行动”。
10月26日是周六,又到了上北关社区的刘女士制定一周“计划菜单”的时间。只见她打开电脑,找出她早就预备好的家常菜谱,开始和丈夫、儿子商量下周的菜单。
“儿子喜欢面食,周一、周三、周五中午吃面条,做个杂酱肉调和,再配一道素菜。周二和周四中午吃米饭,配荤菜和素菜各一道。”有了大框架,三人又从菜谱中选择了每天中午的配菜。
定完重要的午饭后,一家人又先后制定了下周每天的早晨和晚餐。接着,刘女士将“下周菜单”发到自己的手机上,以便随时查询。
“我们家制定每周计划菜单,已坚持两年多了。”刘女士对记者说。三年前,儿子上了小学,每天要做三顿饭,她只做了一个学期就不知道该做啥了。经常是到了饭点才想,想不到就随便做点凑合。随后,她从朋友那里学到了制定“计划菜单”这一招,便开始实行,效果不错,不仅节省了时间,每顿的剩菜剩饭也少了许多。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我市开始倡导“光盘行动”。刘女士一家人积极响应,把“光盘”理念也延伸到了家中,并进一步完善了自家的菜单。 “现在,我们每顿饭都是吃多少做多少,几乎没有剩饭,顿顿都能吃新鲜的,营养搭配也非常好。”刘女士自豪地说。她已把这个经验推广给了不少家长。
每天上午,住在胜利东街社区的张大娘都要去城北便民综合市场买菜,但每次都买得不多。很多老友们看到后,感觉不可思议,便询问道:“逛一次多买点,这周就不用来了。”面对类似提问,张大娘笑着回答:“买菜少次多量,这样每天就能吃到新鲜菜。”
过去,张大娘和很多老人一样,每次买菜都会采购不少,入冬前还要储存大量冬菜。孩子平常很少回来,每天吃饭就她和老伴两个人,菜买多了就会做多,做多了剩饭剩菜也多,从而造成了不少浪费。
在女儿的不断建议下,从今年年初起,张大娘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旧习惯,买菜原则是“少量多次”,几乎每天上午都要去菜市场,够两人一天食用即可。张大娘说,如今市场的货物丰富,完全没必要在家囤积。反正她也有时间,每天都来逛逛菜市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菜,每顿的剩菜量也比过去少多了。
高大娘住在北中环街旁的育才苑小区,每周末,儿女都要带着孙子外孙来探望她和老伴。过去,一到周五,高大娘和老伴便开始准备,先大肆采购,然后在厨房施展厨艺。每周末家庭聚餐的饭菜都和年夜饭一样丰富,剩饭剩菜一大堆,最后吃不了只能倒掉。
外出就餐看到“光盘行动”的倡议后,高大娘也和老伴开始反思自家的家庭聚会,认为家庭餐桌也应该“光盘”。
今年夏天起,高大娘改革了家庭聚餐的备餐方式。每周五晚上,她都要给儿子、女儿打电话,确认人数和每个人想吃的菜,然后按需准备。几个月下来,每次家庭聚餐的剩饭剩菜比过去少多了,基本能做到“光盘”。
高大娘说,过去她做的菜口味偏重,吃一口觉得不错,但再吃上两三口就感觉腻了。如今,她做的菜慢慢转为了清淡口味,吃多不觉腻了,也有助于“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