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一个身轻如燕、溜门撬锁如入无人之境的“梁上豪杰”——鼓上蚤时迁。时迁是水浒好汉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人,也是人们很喜欢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每每担任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却能逢凶化吉、手到擒来。他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时迁盗甲”,在金枪将徐宁一家几口人的头顶上,他能把徐宁视若心肝的一件祖传宝铠从容偷出,功夫端的了得。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在抗日战争中,也发生过一次,而且远比时迁还要神奇:时迁只不过趁徐家熟睡时偷了一件铠甲,不过小蟊贼的本事。而八路军中这位“鼓上蚤”,却带着许多战士和百姓,赶着驴车在日军眼皮底下,一连偷了日军11天军火,居然一直没被日军发觉,这就实在太神奇了!
这个八路军“鼓上蚤”,就是开国少将甘祖昌。当时,甘祖昌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后勤部长,专门负责部队的粮饷武器装备的筹措供应。
众所周知,八路军的物资和装备供应非常艰难匮乏,蒋氏当局根本不提供,绝大多数武器弹药八路军自身又无法生产,只能靠战场缴获,而要从日军手中缴获武器弹药非常困难,往往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所以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常常有枪无弹,甚至好几个人共用一支枪。
这一点,在老电影中有生动的描述,八路军官兵一人只能配5发子弹,为迷惑日军,战士的子弹袋里只好装填一些玉米杆充数。
打仗没有子弹,这样的仗怎么可能打得好、打得痛快?作为后勤部长,甘祖昌整天愁眉不展,做梦都是想办法为战士们筹措充足的弹药。
一天,甘祖昌意外打听到一则消息:阎锡山位于山西平原镇有一座军火库,日军进攻阎锡山部队时,军火库落入了日军手中。这个军火库在日军和蒋军精锐部队看来不算什么,里面也只有30万发子弹,300箱炸弹,500箱雷管和1000发迫击炮弹。可对于连5发子弹都是用打过的废弹壳重新再装药装弹头的八路军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横财”!是可以大大缓解压力的。
甘祖昌得知消息后,几次化装到现场侦察地形。看了几天,甘祖昌有了主意,派几个手巧的战士利用夜色掩护,在军火库围墙上掏出一个洞。
第一天人少,就偷出十几箱弹药。第二天,甘祖昌带领更多人前来偷军火,这次带了很多人,还有不少百姓,甚至还赶着驴车来(知不知道怎样防止驴子叫)。
这一次,一下子偷出不少武器,甘祖昌每一次取走部分军火,都安排战士把砖头堵回原位。所以天一亮,日军不仔细看,并不会发觉。就这样,甘祖昌一连偷了11天,几乎把军火库搬空了,日军才发觉。日军指挥官气得让看守军火库的日军站成一排,每一个日军都是一顿结结实实“左右开弓”的大嘴巴。
读者可能觉得奇怪,日军怎么会如此大意?其实,主要还是日军太不把这些军火当回事。首先在骄狂的日军眼中,库中这些阎锡山的武器太“土”,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但又不能抛弃或者销毁。
【这些武器大多是“万国牌”,杂七杂八,弹药配给和日常养护有许多不便,所以日军从上到下都不会去用,但又不能抛弃不管。这种心态,让他们看管时愈加漫不经心】
其实日军高层知道,战局随时可能恶化,这些一时用不上的缴获武器,有可能用得上,所以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担任守卫的日军就理解不了那么多,把这些武器弹药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根本不用心看护。松懈之下,就给了甘祖昌机会。
这个八路军“鼓上蚤”,就是开国少将甘祖昌。当时,甘祖昌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后勤部长,专门负责部队的粮饷武器装备的筹措供应。众所周知,八路军的物资和装备供应非常艰难匮乏,蒋氏当局根本不提供,绝大多数武器弹药八路军自身又无法生产,只能靠战场缴获,而要从日军手中缴获武器弹药非常困难,往往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所以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常常有枪无弹,甚至好几个人共用一支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