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孔融4岁让梨,这个故事我们再小学课本都学过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长大之后干什么了,最后又哪些成就?孔融长大后正是三国时期,动@乱不堪,可谓是社稷不振,宗庙不修。然而孔融长大后也是一副愤@青的样子,流传最广的就是,孔融说过:“亲爹有啥可孝敬的,当时他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性@欲@罢了;亲娘也没啥特别的,不过是个装东西瓶子,东西出来了,跟那个瓶子还有啥关系?”这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可知在当时的魏国曹操统治,可是以孝道为主,选官都是要孝廉出身,而他自称孔子的后代,却大不孝。
曹操每次出征,孔融总在后方捣乱,对谁都要喷上几句?曹操忍无可忍,就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三国志》中有记载,有史可寻~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XYYF9798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2018-11-22
展开全部作品原文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