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江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的规划是《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这一规划报告揭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篇章。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关于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查勘、调查与研究,1952年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向党中央提出聘请前苏联专家综合组来我国帮助制定黄河规划。
1953年7月成立黄河组,1954年有中苏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120多人参加,自2月23日由北京出发,经巡黄河,6月15日返京,初步酝酿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草稿。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综合治理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实施,全面开展了黄河的治理开发,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下游防洪取得了连续5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安澜局面。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先后4次加高培厚了黄河下游1400公里的临黄大堤。
初步开展了放淤固堤,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滞洪区,对河口进行了初步治理,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了黄河下游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防洪安全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