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师朱联璧关于英国近现代史的问题问我吧!

2020-10-07 11:23

  请问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在二战后,短短几年之中海外殖民统治土崩瓦解迅速走向衰落的原型是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帝国已经开始转型。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生效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正式以自治领的身份存在于英联邦中,这被看成是英帝国的殖民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民族自决的观点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越来越多殖民地国家的精英和民众的认可。“二战”期间,英国遭受战争重创,国力大损,无力维系对帝国的统治。在1960年联合国决议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之后,大批殖民地国家宣布了独立。英国本身缺乏对殖民地的控制力,联合国决议的支持,以及殖民地国家寻求独立和自决的意愿,都促成了英国海外殖民地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量独立的结果。

  老师您好,我想提两个问题:1.为什么英国保守党能持续长达几百年不衰而自由党却走向没落?2.英国的最高法院在英国处于什么地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保守党及其前身托利党是一个相对的党派。打个比方,一个人的观点在一个时代可能被认为是先进的,但过了几十年之后就可能被认为是保守的。今天的保守党放在几百年前可能就是非常激进的,今天的保守党也显然不是几百年前的保守党。英国的政治中保守主义传统很强,在不变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下,既得利益者大多数处于保守的阵营,也利于这个群体巩固自己的地位,让党派维持下去。自由党(辉格党)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他们倡导的观念在英国没有市场,相反今天的英国政治中还是有很多自由主义的遗产。

  2.如字面意义,最高法院就是对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事务有终审权的机构,也是上诉的最高级别的法院。英国的最高法院的历史很短,原本这部分权力归属上院,是为了避免上院同时拥有司法权和立法权而作出的调整。

  金雀花王朝时代,相较于爱德华二世,是否亨利二世的所作所为其实更能从本质上给英格兰的霸主地位带来了永久的破坏?

  曾经我的一位历史老师说,英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经常由妥协推动。英国每一次出现巨大变革,都不会完全清算社会的旧有阶层,而是在革新中仍然保有大量的过往残余,以此缓慢地牵动社会发展,导致英国的变革往往没有激烈的流血。请问您是否认同这种看法呢?如果是,那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英国的变革不是没有过流血的战斗,无论是内战还是之后的一些社会运动,都有人流血。英国政治中的保守性和不彻底确实有很多人盛赞,认为如此避免了更多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变革的成功,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变革不够彻底,社会问题解决起来不够彻底。英国的变革不是妥协的人推动的,而是有一批激进的人提出了观点之后,和其他保守的人交锋,最终得到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导致变革的产生。

  有人说英国近现代发展有一个很清楚的目的就是阻止欧洲大陆出现霸权,这就是为何英国加入两次世界大战(反对德国和意大利),乃至后来在冷战时期作为反苏的桥头堡,甚至最近的脱欧,以及反俄,都可以归属到这个原因,是吗?

  请问朱老师是否了解英国近现代以来的英国史学史研究状况?能否推荐一些相关书目?有劳!

  后台看到了不少关于英帝国称霸世界的问题,借这个问题一起回答一下,可能不能面面俱到,只是说些个人看法。欧洲殖民帝国在不同阶段都有相对更强的霸主,早期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后来法国、荷兰、英格兰等国都加入了海外殖民,引发了许多殖民地的地区冲突,并通过战后协议,或者王室婚约调整了各个帝国控制的版图,势力此消彼长。至1922年,英帝国版图到达极盛,当时的宣传资料里提到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陆地都是英帝国的一部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日不落帝国”这种修辞的由来,让人留下了英帝国称霸世界的印象。

  从原因来看,不同的帝国在不同时期称霸都有偶然性,也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以早期称霸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例,两个国家在积极海外拓殖的时期,葡萄牙因为人口少,所以无法像西班牙那样建立广大的殖民地,因此从殖民地版图来看西班牙占据优势,又占据了很多贵金属矿,有助于积累白银,但统治成本高。葡萄牙占领的主要是贸易和港口城市,统治成本低而经济收益高。后来两个国家王位合并,控制的殖民地又较早爆发了独立战争,以至于后世淡忘了两国曾经建立过的殖民霸权。直至今日,中南美洲依然能看到说西班牙语的人的后代,这也是两国曾经强盛的海外帝国的证据。

  荷兰的海外殖民特色是“海上马车夫”。相比建立殖民地种植园,做运输的投资相对小,收益相对高。荷兰偏好控制的地区主要是所谓的香料岛屿,就是产出昂贵香料的地区。在早期重商主义时期,荷兰的殖民模式的短期收益很高,资本积累很快,这主要是17-18世纪的情况。

  相比之下,即使到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都不能算非常成功,最主要的殖民地是北美十三州。美国独立战争对英帝国来说是一记重创,控制版图缩水。同一时期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争夺中,英国占据了优势,之后逐步扩大了对印度次大陆的控制。工业革命也在此时拉开序幕,为英国的发展注入活力。英帝国增加收益的模式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有所不同,不再仅以资本积累作为目标,而是要占据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利用英国的技术和设备,通过资本运作和消费社会的建立获得更多的收益。进入19世纪之后,英国对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有了更大范围的控制,通过占领、购买等方式,显著扩充了帝国的版图。英国本国在工业革命之后遇到的人口压力,也通过移民到这些后来被称为“自治领”的定居地得到缓解。这些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样为帝国输送了利益。在这个英帝国显著发展的时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或者国力衰退,为英帝国创造了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

  19世纪晚期的柏林会议,让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起加入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扩大了对非洲的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通过战后条约得到了原本属于同盟国的殖民地,促成了版图的进一步扩大。但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帝国走向了衰落。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英国一样爆发工业革命?归因于中国的内卷化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朱教授,您好!请问英国为什么没有特别出名的大音乐家呢?启蒙运动的中心为什么没在英国而在法国呢?

  英国确实没有可以和巴赫齐名的古典音乐家,但还是有爱德华·埃尔加和甲壳虫乐队的嘛。启蒙运动的观念最初是在英国出现的,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后来传播到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关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专门研究。可能是法国的启蒙运动的人物大家比较熟悉,孟德斯鸠、伏尔泰在启蒙运动里的地位比较高,但并不意味着英国在启蒙运动里不太重要。

  1){ box.slide({ titCell: , mainCell: .mr_fr ul, autoPage: true, effect: topLoop, autoPlay: true, interTime:3000, vis: 1 }); } } }

  原话题:我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逢彬,如何用正确的姿势读《论语》,问我吧!

  杨先生,您好!感谢您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语法著作。末学在学习您著的《孟子新注新译》(繁体版,2017,北大出版社)遇到一个问题,特向先生求教。书162页:5.4-8“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中的“或”字,您的解釋是“或,語氣副詞,使語氣和緩些。”之前在郭錫良先生等編《古代漢語》下冊(1999,商務印書館)646頁讀到這個解釋:“或,句中語氣詞,和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莫’配合使用,加強‘沒有一個人這樣做’的意思。”朱小健先生在張之強先生主編《古代漢語》的《許行》篇對“或”的解釋是“莫或欺之,或是欺的主語,有人,有那麼幾個人。”遇到不同的串講,請教您從哪個角度來分析?謝謝楊先生!

  您好!語氣副詞表達什麼語氣,是一個目前大家仍在爭論探討的問題。例如,前不久就專門開了一個學術討論會,探討語氣副詞“其”究竟表達何種語氣。不過,目前大多數人持“或”加強語氣的說法。就這一具體問題來說,或許我的解釋真的不妥。謝謝您指出!恰好我正在修訂《孟子新注新譯》,正好可以改正。再次謝謝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