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一个意大利时装品牌发布了一则叫《起筷吃饭》的短视频,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视频里,一位亚裔面孔的模特,神情诡异,动作僵硬,拿着两根筷子拨弄着碗里的意面、比萨等意大利食品,配文则是“如何用这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意大利伟大的传统玛格丽特比萨”。
许多网友对这段视频的怒火,集中在两个焦点:一是筷子有竹有木,有黄金有象牙,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名就叫“筷子”,怎么成了“小棍子形状的餐具”;二是筷子能夹起的,有米有面,有菜有肉,能炸油条,能吃火锅,为什么用来夹风马牛不相及的玛格丽特比萨?一个傲慢的团队,让一双筷子背后的筷箸文化、饮食文化遭到了亵慢,事件之后的走向和影响,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
“筷”字的历史,可比筷子的历史短了不是一点半点。虽说筷箸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发现了6支青铜筷,距今少说也有3000多年。但是,别说东汉的《说文解字》,连清代的《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一个“筷”字。“筷”字的大量出现,不过是明代的事情。
在筷子被称作“筷子”之前,有哪些名字呢?有“箸”,有“筯”,也有“棶”,其中以“箸”最常用。《说文解字》对箸的解释是“吃攲(意为持拿)也,从竹者声。”看来,造“箸”字时筷子就以竹制最为常见了。
好端端地,“筷”为什么取代了“箸”?流传最广的说法,记录在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里:“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幡布为抹布。”意思是说,民间普通老百姓在行船的时候,忌讳船停了翻了,所以把和“住”谐音的“箸”改成“快儿”,把和“翻”谐音的幡布改称“抹布”。这个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在粤语地区,就有因为避讳,把猪肝(肝和干谐音,寓意财源枯竭)改称“猪润”,把牛舌(舌和折谐音,暗指折本)改称“牛脷”的情形。但细细一琢磨,却站不住脚。吴地虽然经济富饶,但不算政治中心,普通舟人的言语,如何引发语言改变的潮流。陆容在列举了一串民间避讳的说法后,补充说道“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可见是不认可称“箸”为“快儿”的做法。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朱是明朝国姓,为了避君主的名讳,所以把和朱音近的“箸”改为“筷子”。这个说法,也有例可循。比如,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政月”改称“正月”;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姮娥”改称“嫦娥”。可事实上,明代避讳并不严格,比如“猪”字,不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明代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里,甚至在典章制度的官修书《御制大明会典》里也有出现。再者,今天的闽南等地,仍沿用了筷子的古称“箸”,如果当时凭行政力量推行“筷”的用法,应当不会留下空白地带。
“筷”字历史短,故事少;筷子历史长,故事多。筷子在一顿饭里的受关注程度,自然比不上四盘八样的菜肴,连盛菜的碗碟都不如。但是一顿饭少了筷子,恐怕得有多种不方便不自在之处。之所以说筷子不好惹,是因为历史故事一次又一次证明,许多人生转折、甚至攸关性命的关键时刻,竟然是跟一双筷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说西汉的周亚夫吧,平定叛乱、官至丞相,却因为筷子丢了性命。汉景帝刘启宴请周亚夫,当侍者呈上佳肴、汉景帝下令开宴时,周亚夫才注意到自己案几上“不置櫡”,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让人把筷子拿来,谁知汉景帝意味深长地说:“此不足君所乎?”听了这话,周亚夫脱帽告辞,尔后汉景帝对刘彻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之后,周亚夫因为受冤闭食,吐血而死。从这一双筷子,汉景帝就判断周亚夫不能辅佐少主,到底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引得后世议论纷纷。
在让人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节,也有筷子登场。曹操逐一批驳天下群雄之后,突然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言,大吃一惊,手里的勺子筷子都掉到地上。幸好这时雷声大作,刘备托言被天雷惊吓,从容低头拾筷,轻轻掩饰过去。如果当时没有惊雷,刘备掉落筷子的狼狈模样被曹操看去,大概也没有《三国演义》的后几十回了。
风水轮流转,当多了配角,筷子也有当主角的时候。《金瓶梅》里这样写:“西门庆却故意把桌上一拂,拂落一只箸来。却也是姻缘凑着,那只箸儿刚落在金莲裙下。西门庆一面斟酒劝那妇人,妇人笑着不理他。他却又待拿起箸子起来,让他吃菜儿。寻来寻去不见了一只。这金莲一面低着头,把脚尖儿踢着,笑道:‘这不是你的箸儿!’西门庆听说,走过金莲这边来道:‘原来在此。’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只一捏。”《金瓶梅》里常说一句话:“酒是色媒人,风流茶说和”,从西门庆潘金莲的经历来看,这被拂落、被寻找、被发现、又被忽视的筷子也功不可没。
而在所有与筷子相关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王蓝田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夹菜失手,本是常事,只有性急至极的人,才会刺而不得,又掷又蹍,又啮又吐。从一双筷子,看尽了一个人的脾气性格。看来,要想拥有冲淡平和的佛系人生,先得从驯服这不好惹的筷子开始。
上周奢侈品牌杜嘉班纳因为辱华遭到消费者抵制,起因,是杜嘉班纳拍摄了一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不过,片中的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以及中国模特用奇怪的姿势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片段被网友质
日前,某意大利品牌发布了以“起筷吃饭”为主题的宣传视频,视频中模特造作地展示了怎么使用筷子吃披萨,引起国人强烈不满。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筷子是极具特色的中国餐具,不仅在餐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承载着深厚的风俗文
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很多,筷子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不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额尓瑾 各式各样的筷子。新华社 供图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这恐怕是个能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话题。 在我国古代,筷子叫“箸”,有着悠久的使
没有一种饿是面条解决不了的。大冷天儿,最能解忧的就是一碗热汤面,捧着比脸大好几倍的瓷碗,先来一口咸鲜的汤,无论浓郁还是寡淡,那热乎的劲儿就跟浇汁儿似的,刺啦一下能让整个心腹瞬间热乎起来。然后你再挑起几根面条,踢里秃噜打嘴边回响的动静,扬起尘
美媒称,北京一些幼儿园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坚持要求4岁及以上儿童用筷子吃饭,且只能用筷子。这项严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长,还引发了有关育儿、教纲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纪保持文化纯洁度的辩论。 资料图片:7月20日,一名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在游戏中
2016年7月8日讯,能鉴别是走地鸡蛋还是笼养鸡蛋,能判断是真羊肉串还是鸡肉“滥竽充串”,能检验食品油的品质是优是良,如果有一双神器的筷子能做到这一切,您是不是迫不及待把它捎回家? 价格:3元-100元不等,大多数为20元左右 品牌:在天猫
2016年2月11日讯,都说过年家里人多热闹,可在昨天(2月10日)晚上,汉中一大家子在吃团圆饭时,就出了意外。 诗诗的爸爸:“她可能拿着筷子玩,不小心摔倒了,扶起来的时候,筷子已经插进嘴里了。” 筷子插进了3岁多的诗诗嘴里,一家人都被吓坏
2015年12月16日讯,日前,温江某居民家一名年仅十一个月大的男婴发生一起意外,当其哇哇大哭时家人赶来看到眼前的一幕被吓坏,孩子眼睛里被戳了一根筷子,而嘴里不停流血,十分恐怖,家人来不及思考迅速将宝宝送到医院抢救,而后医生将其开颅整整四个
出事后10天没症状,直到手术取出筷子家长才信;让孩子远离身边危险,家长们要“长点心”。 取出的筷子 (唐子匀)1岁8个月的娃娃玩耍时摔了一跤,手里拿的筷子竟然经左侧鼻孔插进了脑子并折断。由于初期没有不适症状,家长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