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这本书的一篇读书笔记越详细越好悬赏高分。

2019-04-03 05:42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19-04-02展开全部《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出版于2004年,作者为唐任伍, 赵莉。此书出版已15年,但是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本书分为九章: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文化产业的动力和发展规律、文化产业的管理及其经营机制、文化产业中商品的价值及其定价、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对此书关于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含义,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阶段、现状、对比分析,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的阅读心得。

  作为阐述文化产业的书籍,本书开篇便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文化:文化的本质含义表现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另一层次是精神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对人的影响和教化。文化产业:可以定义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狭义的概念——文化创作业,包括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领域,从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销售、展示到接受等各种活动;第二层次为扩展性的概念——文化制作与传播业;第三层次为最一般的概念——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这一层次所包含的产业,包含了所有具有文化标记的产品。

  功能的娱乐性——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消遣型娱乐的需求、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审美型娱乐需求。不管是消遣型娱乐还是审美型娱乐,都是人们不同层面精神生活的体现和要求,也是人们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因而正常的娱乐活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要是合理合法,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德,就应该予以尊重,对于政府而言,更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予以保障。

  作用的意识形态性——所谓作用的意识形态性,是指文化产业在运行中可以起到意识形态工具的作用,达到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抵制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由于作用上有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就涉及到了文化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涉及到了文化竞争力甚至国家竞争力,文化产业也就同国际竞争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立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时代背景之下。产品的无形性——文化实物产品虽然是有形的,其组成部分也是物质材料,但文化实物产品与一般的实物商品不同,其本质在于无形性的一面,即所谓“形实而实虚”。

  价值的特殊性——文化的使用价值具有个性和意识形态性,其价值难以量化。正因这种特殊性,导致文化产业成为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备的产业。

  发展的附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赖于制度环境和政府政策情况、依赖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行业。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步成型,文化产业这个发端于美国,繁盛于欧洲,滞后几十年才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朝阳产业,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房以来过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79——1985年前为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进展是文化在流通领域得到发展。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文化功能的逐渐丰富,文化工作者开始探索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方式。此时文化产业刚刚萌芽,产业概念尚未形成,自发性比较突出,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

  第二阶段:1985——1992年,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崛起,这一时期的主要进展是文化的产业化浪潮扩展到了文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并且出现了文化企业,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这一时期,电影电视业、音像艺术业、文学艺术业、文化娱乐业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第三阶段:1993——2002年,文化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随着我国过敏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大调整,文化产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得到快速发展,收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过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政府到群众、从国企到私企,都在加紧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制度变革的结果;既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推动,又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裹挟。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没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的突出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所推动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吃穿等这些生理需求之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享受需求发展需求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将更加迫切。文化类消费需求在整个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决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费品市场需求总量规模的集聚扩大,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动因。此外科学技术革命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增长点。新技术革命与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动我过文化产业发展的两轮。

  无论需求结构变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已经被证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国际普遍趋势,但是这种普遍趋势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却有全然不同的意义。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从整体上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一体化的惊天,就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为后发国家设定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拉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信息与文化产业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而大量未开发的文化遗产与巨大而增长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则是发展中国家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廉价出口物质资源,高价进口制成品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历史后,又可能经历廉价出口文化资源,高价进口文化产品的新的不平的经济关系。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加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业,制定跨越式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

  当前,文化市场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领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已经成型,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国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文化产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品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获得亿万观众,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自身价值。

  美国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加版权保护,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而位居第二。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美国,把输出美国文化列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英国注重政策引导加经济调控,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年均产值600亿美元,约占GDP的11%,是英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法国特点是国家扶持和庇护,实行文化信贷、文化合同制等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链予以连续支持,甚至直接资助。包括英、法在内的欧盟国家奉行鼓励竞争和国家干预的文化政策。通过鼓励竞争,放开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实行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多元化;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杜杆,防止过于垄断,并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充分发展。欧盟27国文化产业各具特色、整体实力强大,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34%的份额。

  日本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政府设立公共支援制度,通过政策银行融资担保,倾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了电子业和汽车业,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81家是文化企业。日本在90年代的10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动画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动漫曾经一度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日本文化产业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10%的份额。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距离。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以美国为例,1997年,美国在艺术上的投入达175.83亿美元,其中政府直接资助20.96亿美元,而同时期中国财政在包括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出版上的文化经费投入总计才109.66亿人民币。

  由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因此,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主动和积极的。以美国迪斯尼为例,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仅为85亿美元,到1997年短短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在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是一种强势产业,而在中国,文化产业则是一种弱势产业。在当今开房的世界中,国外强势的文化产业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冲击使得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流失,加剧了发达国家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正多,从而导致我国文化市场的丧失,同时这种冲击对我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应对这些差距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跨越式发展将引领文化产业向更高层面上迈进;发展形态的跨越性,表现为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及其对食物前瞻性与预见性的把握;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知识产业人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网络化。就文化产业自身而言,随着技术基础越来越转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经济基础越来越转向网络经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文化产业越来越超出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成为对传统的产业产生支配性影响,对经济的整体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变革作用的力量。

  21世纪,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加大,这一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新视角与新领域。从经济要素的流动趋势来看,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成为主宰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变动、世界文化市场走向、国际文化产业秩序的新生力量。这一趋势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为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以信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产业。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文化产业在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的突出重要性,使得地方战略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以新的存在方式来演示其合理性,表现为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进入与反进入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存在着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据《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道,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 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同比增长21.96%。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012年仅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就突破1.8万亿元,占 GDP的比重达3.48%。如果按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一个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如果占到GDP比重达的5%以上即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那么,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占GDP的比重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正在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迈进。

  文化产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 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同时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为你推荐:1 2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