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可以科普明朝中日战争我只知清朝中日甲午

2019-09-04 22:05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就是有名的抗日援朝战争,也是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国,日本的军队武装也达到了顶峰。然而丰臣秀吉的野心却并非仅仅满足于统一日本,而是梦想侵占整个东亚。在1592年的时候,丰臣秀吉的一封信里就提到“构建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梦想”,事实上在一年前,他的一份文书中就已经说“今也欲征大明国,盖非吾所为,天所授也”,到了朝鲜京城汉城被日军攻占以后,丰臣秀吉更是为征服明朝列出了详细的时间表,甚至连侵占中国以后的计划都已经做了具体的安排,一共列出了二十五条“大陆经略计划”,其中有“把天皇移行至北京(第十八条),日本本部的天皇则由皇子或皇帝出任。

  日军侵占平壤以后,明神宗接到来自朝鲜的求援报告,当即下令兵部“朝鲜危急,请益援兵,你部里看议了来说。王来,可择一善地居之”。樊树志说“尽管有一些传闻,神宗还是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东征御倭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

  决定是作出了,但这次依然是开局不利!首先兵部依然是企图搪塞敷衍了事,“只派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前往平壤”,结果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统兵三千渡鸭绿江增援,又遭挫败,仅祖承训只身逃回”。

  随后主持抗倭援朝事宜的经略宋应昌,兵部尚书石星等人都是怯敌懦弱,胆小怕事,昏庸无能之辈。宋应昌,才刚上任就想辞职。兵部尚书石星更是懦弱无能,一心想求和招抚,结果两人被神宗狠狠痛斥了一顿。“浮言反重于朝命,国纪何在?倭报已紧,宋应昌可即日择行。九卿科道依违观望,今亦不必会议。……再有渎扰的,一并究治。”

  石星推荐到军前担任游击将军的沈惟敬也是一个无赖出身,行同汉奸,唯一的长处就是精通日语。此人到了朝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试图与日军接触求和。

  幸而神宗这时也任命了李如松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东征前往朝鲜战场。李如松到达朝鲜后,正月初八日,即与当时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展开激战,结果日军大败,“半夜,小西行长提兵渡过大同江,退保龙山”,随后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到了四月十八日“日军放弃王京南撤,退保釜山,汉江以南千余里朝鲜故土得以收复”

  日军和明军在朝鲜的第一次交锋,以日军失败告终,随后两国开展谈判。万历皇帝致信给朝鲜国王,要他以后吸取教训,改弦易辙,励精图治,不要再玩忽懈怠。同时表示明军从朝鲜撤出,自己无意于朝鲜的一寸土地,朝鲜以后也应该自强,不能总是指望明政府救援“大兵且撤,王今自还国而治之,尺寸之土,朕无与焉。其可更以越国救援为常事,使尔国恃之而不设备,则处堂厝火,行复自及。猝有他变,朕不能为王谋矣”。 十二月,神宗下令大兵尽撤,但同时强调,虽然撤兵,“但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

  事态的发展果然被神宗不幸言中。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被明军挫败,早就恼羞成怒,又岂肯善罢甘休。尽管表面上撤出朝鲜,并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甚至对神宗皇帝册封诰命中的“万里叩关,恳求内附”的话内心恼怒,但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日本书中说丰臣秀吉当时就撕裂册书,不过是骗人的),第二天还“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设宴招待明朝使节”。但实际上早就在积蓄力量,酝酿再一次对朝鲜大举进攻。

  而当时经办与日本谈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又一心欺瞒蒙混,竭力对万历皇帝掩盖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妄图侥幸无事。

  结果到了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丰臣秀吉就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这次来势更加汹汹,准备更加充足。神宗得讯后,知道使臣和兵部没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实意图动向报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瞒。当即大怒,马上果断下令,革去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职务,令邢玠以兵部尚书出任总督,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再次出兵抗倭援朝。同时下谕旨声明石星罪状“倭奴狂逞,掠占属国,窥犯内地,皆前兵部尚书石星谄贼酿患,欺君误国,……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议罪来说”

  根据晚明史一书的记述,当时在朝兵力,明军远低于日军,丰臣秀吉调动的侵朝兵力,这时候已达十二万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军,最初预定七万,实际最多时才四万。”后来才陆续增兵,“朝鲜李朝《宣祖实录》的记载,明军达十一万人。不过这些数字都是万历二十六年的事,万历二十五年战争初期兵力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日军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所以一开始明军在朝鲜的形势相当困难,据守的城市接连失陷,进攻也遭到挫败。但在万历坚定不移的支持之下,形势开始逆转,日军逐渐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势,根据朝鲜人赵庆男《乱中杂录》记载:“丁酉九月六日,天将副总兵解生等,大败贼众于稷山金岛坪,清正等退遁,流下岭南。。。。麻贵领大军启行,至水原下寨,遣兵埋伏于芥川上下,以为后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令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麾。。。。翌日平明,贼兵齐放连炮,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天兵应炮突起,铁鞭之下,贼不措手,合战未几,贼兵败遁。合战未几,贼兵败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军遭此惨败之后,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二十三日又攻取蔚山,最后把日军将领清正率领的军队围困在岛山,眼看饥渴欲死,清正也到了要拔剑自杀的地步,但这时候日本大批援军到来,天又下大雨,解了清正部队之危难,这时候明军的经略杨镐又指挥失误,仓促撤军,反而使明军遭受了损失。可笑的是满清编写的《明史》,借此大做文章,肆意渲染夸张,结果把明军在朝鲜战场上总体性的胜利完全淡化,把胜利中一场小失败,无边夸大,完全颠倒了事实真相。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热心网友

  2017-08-13展开全部有没有人可以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为你推荐:1 2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