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宋杰)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近期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2018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确定,截至目前中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1,还有筹划中的河北自贸区共四批13个新格局的状况。回顾五年来,各自贸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重要部署,试点区域不断扩大,试点内容不断拓展,一大批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的作用。
回顾了5年来从保税区的探索实践到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的历程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兆杰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4个领域的制度创新,确立了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准入规则。这些制度创新,均为到2020年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作出了巨大贡献。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既表明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也将进一步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扩大开放的新格局。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将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一个新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承载着为当前经济发展探路的任务。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尤其关注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产业,探索如何在新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领域有重大突破。新片区的发展不仅注重于制度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摸索出更加合理的开放发展模式。
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赵义怀认为,作为特殊的经济功能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要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原则,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既要进行差别化探索,进行可复制可推广、先行先试的推演测算,同时也要在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制度上进行压力测试。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王新奎教授以“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了主旨报告。在王新奎看来,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调整颇为紧迫。眼下,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从“全球整合型企业”向“本土整合型企业”转变,中国的吸收外资政策必将发生根本性调整;特殊监管功能区域开始向全功能的新城区演变,其优势将不再表现为单项特殊激励政策的集合,而是表现为整体营商环境按国际高标准的不断改善。他直言,希望通过实施特殊监管功能区域政策在短期内吸引要素快速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可能性越来越小。
海南省海口市政协主席王云霞总结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重要经验,如引进大量行业领头企业以及优秀人才,推出先导性规划项目;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全方位加快推动空港、海港门户枢纽建设;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营商环境。
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是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王云霞提出,今后要加强多地自贸试验区的合作,深化人才领域交流合作;以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为引擎,推动务实合作;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在产业招商、合作开发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一带一路”为平台,通过港口业务通关一体化开展务实合作。
在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相关智库在决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表示,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完成了上海等各地自贸试验区改革框架的设计和自贸试验区升级版的研究,深度参与全国自贸试验区立法与决策咨询工作,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则认为,深化改革、推进实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开放,首先要进行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的原则,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的推动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