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之时,中医学和养生学亦在此时间发展到一个高峰。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善于养生,竟能获得年逾百岁的高寿。孙思邈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要求医生要替患者着想,尽量用便宜药治病,并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他穷尽一生精力,博采众方,将历代医药经验的方药及养生经验汇集在一起,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被誉为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徽宗敕封他为“妙应真人”,后人又尊称他为“药王”。他死后,百姓为他立祠建庙,神而祀之。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颖,7岁时便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称为“圣童”。但是其年幼时体弱多病,便立志学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他创造了许多健身养生之道,他的至理名言为“人命至贵,贵于千金”。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人们要摒除名利、喜怒、声色、神虑、糟散,方能“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福而有福,不求寿而寿自延”。
孙思邈总结其养生要诀,提出了著名的“养生十三法”。这十三法包括: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相传,他经常用这些方法锻炼身体,才能活到141岁。此外,他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引导为佳”。在衣着上讲求简朴,适应寒温气修变化及清洁干净,保护身体,免遭自然气候的不良影响。在饮食方面反对膏粱厚味、淡素其食,倡导“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千金要方》),“常宜轻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切勿吃得过饱。他还指出要注意个人卫生,要经常沐浴、熏香、漱口和洁齿等。
孙思邈养生理论系统全面地叙述了其养生长寿基本理论和方法,养生长寿秘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乃至世界养生文化之瑰宝,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