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朋友圈叫爸妈的朋友圈”、“有一种表情包叫中老年表情包”、“有一种代沟叫新媒体代沟”全民刷手机的时代,老年人也加入其中。但在年轻人看来,老年人痴迷“鸡汤文”,痴迷“健康养生”,并且要求儿女参与分享,给他们增加了不少莫名的烦恼。
杨女士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两年,父母用智能手机越来越熟练,老两口迷上了发微信,刷朋友圈。每天晚上吃完饭,父母就低头刷手机,杨女士因为工作的缘故,也要经常刷手机。“一家人聚在一起,本来是应该喝喝茶,聊聊天,但我们一家老的小的都在埋头看手机。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我的父母经常会给我发一些危言耸听的养生知识,每次发完之后如果我不回复,他们还要很认真地问我,收到了吗?别忘了看一看!”
杨女士有一些医学背景,但自从成为父母的微信好友后,她发现自己的医学背景在父母那里苍白无力,而父母则成了博大精深的“医学泰斗”。面对同一件事,父母总是更相信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更相信老伙伴们转发的微信。《三伏天,如果不这么做,直接减寿十年》、《最有效的养生方法,竟然全部免费!》母亲一边给她转发这些带着浓浓标题党风格的养生知识,一边认真地劝她,年轻时不养生,老了就受罪!其实从这些朋友圈里转来的养生知识,如果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都是一些营销号吸引眼球的招数罢了,但母亲不懂,杨女士还算孝顺,她会给母亲发个表情,表示收到了。然后,她就会收到母亲字体大、颜色鲜亮的“中老年表情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迪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点击最多的资讯是心灵鸡汤、幽默段子和时事新闻。随着老年人对互联网世界的参与程度加深,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阅历、偏好乃至文化品位也被投射到互联网世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互联网文化,而最具代表性的老年人互联网文化就是对心灵鸡汤和养生保健信息的偏好。报告指出,养生保健是老年人最喜欢浏览的微信文章。偏好“养生文”的老年人通常对自身健康非常重视。其中,认为身体健康对于幸福理想的晚年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占74.8%,认为比较重要的占到了21.1%;与之类似,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改善的占到了79%。老年人首先会选择将此类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比例最高,比例超过30%,首先转发给子女和家人的比例为24.5%。因此老年人的朋友圈出现众多的养生知识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专家分析,可能对于生老病死比较困扰的老年人更害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害怕就医,从而更需要用鸡汤类文章来引导人生态度或者寻求精神寄托。但是对于“心灵鸡汤”的依赖,不利于老年人正视自己的身体问题,可能导致没有及时有效地采取医疗保健措施。
相对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变得更窄,社会交往减少,生活更平淡、更单调、更孤独。但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更关注健康。因此,“养生文”的热转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
老年人喜欢彼此转发“鸡汤文”和“养生文”,这其实是老年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就像年轻人在一起会说说现在去看什么电影一样,老年人会通过互相转发“鸡汤文”、“养生文”来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跟过去我们见面会说“吃了吗”一样,现在的老年人见面都会说说自己有什么基础病,吃什么保健品,到哪里去锻炼,去什么地方旅游。有时候他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疏解,“鸡汤文”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年轻人如果看不惯老年人的“鸡汤文”、“养生文”,也要尊重老年人。“这可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年轻人也要帮助老年人提高鉴别能力,当他们遇到“伪养生”、“伪鸡汤”的时候,还是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辨别能力,让他们既能开心愉快地交流,同时也不被虚假信息蒙蔽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