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地方娱乐,离家也近,甭提多开心了。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场地非常好,既能照料我们的生活,还组织我们跳舞、散步、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近日,在九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打牌的刘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服务”需求日渐迫切。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加快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养儿防老旧思想逐渐成为过去式。
10月10日上午8点,孙文礼老人从市区梅园新村的家中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位于梅溪路威尼达广场东边的九同大院,拐上了铁制楼梯,推开九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玻璃门,一个老人的一天开启了。
半年前,在老朋友的推荐下,孙文礼知道了九同社区照料中心。自从来过一次后,他就每天风雨无阻地前来“打卡”。“以前大部分时间在家看电视太无聊了。”孙文礼说,这里不但有他的老朋友,更结交到了许多新朋友,有人一起谈心打牌,再也不孤单了。中心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也让他很满意。在照料中心,他跟同龄人有聊不完的话,下棋打牌看电视也乐趣无穷,时间变得快了起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记者看到总面积达170平方米的中心整洁干净,棋牌室、阅览室、书法区、休息室、观影区、理发室以及小厨房一应俱全。老人们有的在听戏,有的三五扎堆聊着时下的新闻,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打牌,还有的老人拍手打腿锻炼着身体,中心由3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和服务。优秀的硬件、贴心的服务,再加上临近多个小区的地理位置,九同社区照料中心经过口口相传的自发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来到这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平均每天都会承接三十多位老人。
据了解,九同社区照料中心是由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牵头,社区提供场地,社会化养老组织春晖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是我市将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我市主城区首家由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照料中心。“要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各式各样的需求,就需要与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实现更多有机联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张毅告诉记者,在我市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社区福利服务,既能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的需求,又能实现由社区提供帮助及各种服务,是居家养老新模式。社区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养老服务又是值得探索的新亮点。
“目前我市正大力构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张毅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391个城乡社区照料中心,80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11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我市还将用三年时间推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型养老、推进医养结合,为城区老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如果说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是我市养老工作未来持续推进的一个缩影,那么,加大养老福利机构的建设力度,则是切实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有力保障。
记者近日走进市社会福利中心,见到记者时,今年79岁的方世福老人刚刚用过早饭。前不久,老人家因为脑梗开始了新一段疗程的治疗。“社会福利中心比在家好,她们服务非常周到。”方世福乐呵呵地说。
老人口中的她们,是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的一家民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这家医院于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进驻福利中心开展医疗服务。
“老人如果是常规性的疾病,不需要出福利中心的大院,就可以接受医疗服务;同时,我们可以让生活护理随着病患走,不需要老人的家属另外承担医疗陪护的工作,老人完全是由福利中心的生活护理保障。”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传统养老院只负责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无法为其提供专业医疗看护。过去,养老、医疗很难兼顾,而引入专业医疗机构,从“养”到“医养”,也是养老行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市福利中心针对院内代养老人高龄、失能、失智等特点,在全市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改革试点。
“每位老人一住进来,我们都要给他们体检,然后根据体检结果确定护理等级,并对老人进行分级护理。”要安度晚年,健康是关键。从养老到医养,市福利中心每天都会安排老人进行按时、适度的运动,并定期给老人体检,保障他们的健康。
据悉,目前我市151家养老机构全部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协议,37家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全部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40家农村敬老院建成标准化医务室。2万名生活困难老年人、7.8万名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范围。
在市民政局,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市养老机构151家,在院老人8724人,截至7月底,仅宣州区就建设完成养老机构床位数441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数1984张,占比44.89%。
“变化的不仅仅是床位数字这个量,由量变到质变,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养老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此我市不断建设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年内我市将建设完成5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41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3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目前已建成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7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
目前全市高龄老人有78422人,通过及时发放“老年人补贴”,高龄津贴实现全覆盖,上半年共发放高龄津贴1199.4万元。20310名老人享受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动态管理,上半年共发放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1156.98万元,覆盖面达45%以上。
智慧养老方面,今年我市启动建设智慧化养老试点工作,在本市打造1个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建设1家市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打造1家市级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示范项目。现目前全市已启动6个试点项目,投入289.98万元。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将新建或改扩建近百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届时在各县市区均将新建1个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项目,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让宣城的老人“居家心安”,更将打造“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知名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和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示范区。(记者 徐文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