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马踏飞燕》的诞生

2020-03-31 19:55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中,陶瓷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誉满寰中的宋代五大名窑,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史上,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我就生长在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诞生地—神垕。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端庄雄浑的钧瓷气韵,精妙绝伦的窑变神彩,成为了广大钧瓷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从他们的欢喜、痴迷、希冀中,我深感当代钧瓷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重担!

在从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从器型到釉彩,如何在根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又能标新立异,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打开这个智慧之门的突破口又在哪里?成为久久萦绕在我心中不能释怀的梦。

当一次在洛阳偶然间看到国家旅游标志—青铜马踏飞燕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吗?这么一件国之重器,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化底蕴深厚,艺术表现力震撼世人,社会认知度高,国际影响力大,自然是当代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如果能够运用钧瓷艺术的形式来展现这件旷世珍宝,将对钧瓷文化的弘扬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国宝《马踏飞燕》

为了深入全面的了解马踏飞燕,我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又专程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学习,近距离仔细观察这件蜚声海内外国宝的造型特点,艺术神韵,满怀着虔诚敬畏之心,与遥远的东汉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当近距离看到奔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且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一足踩着疾飞的燕子飞驰向前的时候,心灵被古人非凡的艺术造诣所震撼。夸张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把奔马刻化得矫健俊美,飘逸洒脱又轻盈优雅,极具美的艺术张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生动展现。这件旷世作品,一骑绝尘,迅疾如风,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浸润着国人的心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宝和国家的旅游标志!

甘肃之行,在为青铜马踏飞燕的绝美精妙深深折服的同时,也使我彻底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用钧瓷艺术的形式,把这件作品的艺术神韵展现出来,因此我就把目标定位在钧瓷版马踏飞燕的烧制工艺和技术突破上。

烧制失败后,将次品全部砸碎销毁

在完成了相关资料准备后,我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作历程,其中“力学平衡”和“烧制技艺”在当时是我认为尤为难以突破却又必须突破的两大关卡。

“叶里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一约即订,万山无阻”从形体的整体神韵到泥胎的材料配方、再到颗粒细度、泥浆浓度、坯体轻重、烧成制度、釉彩试验和搭配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验和调整,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琢磨,一次次改进,一次次总结,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后,终于解决了在钧瓷厚胎厚釉系统下,单腿承重、三足悬空、历经1300度高温形体不变,这一困扰钧瓷界多年的难题。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我从钧之路上里程碑式作品。

钧瓷版 《马踏飞燕》

2014年8月4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钧瓷作品《马踏飞燕》成功烧制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著名的陶瓷专家杨文宪与徐国祯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玉骉,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延忠、孙军、陈柏玲,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禹州市钧瓷文化旅游发展实验区管理办公室霍保宏主任等领导专家出席发布会。中央及港台驻豫媒体、省会主流媒体、全国各大网站的记者朋友对发布会做了全面报道。各位领导专家对钧瓷《马踏飞燕》的成功烧制及其在烧制工艺上的大胆创新突破,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一致认为这件作品是钧瓷烧制技艺上一个全新的突破,将对钧瓷悬空烧制技艺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钧瓷版 《马踏飞燕》一经问世,便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为其欣然题词,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垚称赞其“传承祖国优秀陶瓷文化,展现国宝钧瓷高超技艺”;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宋建文称赞其“钧瓷之峰,大师高度”;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荆志忠主任称赞其“力擎千钧,独树一帜”。

在向原作致敬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现原作的艺术神韵,我在保持主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进行了一些修饰,使奔马显得更加飘逸洒脱,优雅俊美,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师古而不泥古”。在釉彩的选择和搭配上,对奔马我选用了炉钧金斑釉,因为这种釉彩,沧桑古朴又蕴含雅润,能够很好地展现古代青铜器的质感和色彩。那种廖若星辰的金斑,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又注入了财富吉祥文化的内涵,而燕子我则选用了紫红色的窑变釉,沉稳厚重,寓意紫气东来。

这件作品达到了型为釉添彩,釉为型传神的艺术效果,实现了型与釉的完美结合,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钧瓷文化、吉祥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

《马踏飞燕》入藏人民大会堂证书

衷心感谢各级政府、行业协会领导和广大钧瓷藏家的关爱与支持,该作品分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国家专利,先后被中国国家方志馆,人民大会堂收藏。

通过这件作品,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怀揣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又主动肩负起当代钧瓷人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地探索和试验,才能走出一条传承与创新合二为一的发展道路!

作者:王现锋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